《三國演義》中,五虎上將一直都有很高的人氣,尤其是長坂坡中七進七出的趙云,以及單刀赴會、刮骨療傷等戰績數不勝數的關羽。
可實際上,五虎上將僅僅只是小說中創造出來的一個噱頭。
相比之下,「五子良將」的名聲更加真實。甚至就連陳壽本人都在《三國志》中提到:
「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那麼在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績之中,又有誰的戰績最為亮眼,誰的戰績最普通呢?除此以外,在有著明顯差距的情況下,這五個人為何能夠并列選在一起。
畢竟在《三國演義》之中,關羽、趙云、張飛、黃忠、馬超這五個人,實際戰斗力幾乎都差不多。若不經過長時間鏖戰,還真分不出個上下。
五子良將張遼, 武勇過人膽氣高, 要說五子良將中誰最頂,張遼自然當仁不讓。
盡管在丁原死后,跟隨呂布一同投奔董卓,并成為呂布手下的八健將,但張遼的統帥能力,以及個人武藝,都絕非其他人能夠相提并論。
尤其是轉投曹操之后,白狼山之戰與合肥之戰,更是讓他徹底打出了名氣。
前者極大程度上,削弱了北方烏恒勢力,這讓曹操不用在擔心后方戰事,安安心心地發動赤壁之戰。后者則是在孫劉聯軍達成北上共識以后,讓他們認清現實。
北方的軍事力量,雖然遭遇了一次重大失敗,但也絕不是彼時的孫劉可以挑戰。尤其是孫權,被張遼單槍匹馬殺到跟前,徹底打擊了東吳軍隊的信心。
勇猛過人善用兵,當年三國數公明。張遼之后,其次便是曹操麾下的右將軍徐晃。
而他的背景板,則是被后人稱為五虎上將的關羽。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北伐,不僅將龐德斬殺,同時還將于禁生擒,導致曹操軍隊士氣低落到冰點。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徐晃率軍支援,將戰局完全扭轉,逼迫關羽后撤。
很多人可能會想,此次戰斗完全是孫曹兩家聯合,才讓關羽腹背受敵、疲于應對。可事實上,徐晃在「沔水之戰」中的表現,也絕對算得上可圈可點。
他不僅穩步推進,不給關羽任何機會,更是以聲東擊西的方式,成功攻下樊城。盡管此次戰斗沒有讓蜀軍徹底失敗,但也為襄樊之戰的最終勝利埋下了伏筆。
驍將難逢不可求,將軍無復鬼神愁。
位于五子良將中游的,便是在街亭之戰中成功擊敗馬謖的張郃。雖說他不像張遼、徐晃一樣,有著十分亮眼的戰績加身,但街亭之戰的勝利,也足以讓他進入后人的視野之中。
諸葛亮北伐最接近勝利的一次,也正是因為他,無奈宣布失敗,對于整個魏國而言,張郃都是絕對的功臣。
最后便是于禁、樂進這兩個人,之所以排在最后,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們的一生,都沒有經歷過十分亮眼的戰績。
雖說《先主傳》中曾提到「青泥之戰」,但因為史料記載實在有限,所以對樂進表示認可的人一直不多。
而于禁就更不用說,襄樊之戰中被關羽生擒,這反倒成了他一生都洗不掉的污點。
那麼為何這兩位將軍,依舊能夠被評為五子良將呢?原因就在于資歷二字。盡管沒有突出的表現,但跟隨在曹操身邊的他們,以往每一場戰役之中,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存在。
長期與敵對陣的過程之中,要說一點軍事能力都沒有,這不太現實。相較于前面幾位將軍而言,他們更像是缺少了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初宛城之戰中,張繡與賈詡兩人密謀弄死曹操,恰好曹操麾下黃巾軍出身的「青州兵」也趁此動亂。
如果不是于禁第一時間果斷鎮壓,并維持秩序,根本來不及救援曹操。到時候哪怕曹操再怎麼割須斷袍,估計也躲不過張繡等人的追殺。能夠在危難之中力挽狂瀾,足以證明于禁的可靠。
只可惜襄樊之戰中,于禁降關羽,又被曹丕從孫權手中贖回以后,他就徹底和軍隊斷開連接。甚至明末清初的文學點評家毛宗崗,還特意提到曹丕畫陵屋羞辱于禁這件事情。
五子良將之中,恐怕也就是于禁的下場最為凄慘。不過無論如何,在曹操征戰天下的過程之中,這幾位將軍也的確做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