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作為曹魏中后期時代的謀略家與軍事家,其能力與貢獻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然而就在司馬懿遠征遼東之時,既是北方,又碰上天氣轉寒,魏明帝體貼前線將士,派人送來大批棉服,然而司馬懿寧可讓士卒凍死也不發放。
體恤士卒這種簡單的道理,難道極善用兵的司馬懿不知道嗎?他不擔心士兵嘩變嗎?直到後來,世人才明白司馬懿的真正用意。
當年曹操做過一個夢,夢見「三馬同槽而食」。彼時西涼馬家勢浩大,又和劉備一樣接受過漢獻帝的衣帶詔,曹操自然首先聯想到的就是馬騰、馬超等人。曹操平定西北后,心中稍有放松。
只是他完全沒有料想到,「三馬」并非馬騰父子,而是司馬懿父子。當時的司馬懿素有才能,卻得不到重用。因為曹操看人極其犀利,早就認為司馬懿不是善類,曾對後來的太尉華歆說過:「司馬懿鷹視狼顧,不能給他兵權。」
故而在曹操在世的時候,他能完全讓司馬懿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同時又能壓制住司馬懿,讓他本本分分的做個臣子。然而曹操對繼承人的態度始終模棱兩可,給了司馬懿很大的機會。
曹操的長子曹昂早逝,他最喜愛的孩子曹沖也早夭,剩余孩子里唯有三個最為出色。一個是曹丕,一個是曹彰,還有一個就是曹植。
曹彰勇而無謀,帶兵打仗是一個好手,可論起治國來則完全不行。
所以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曹丕和曹植身上,這兩人同樣也有爭儲的意思。曹植文采斐然,天資聰穎,深受曹操喜愛。
曹丕的處境便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統兵他不如弟弟曹彰,文采他不如弟弟曹植,三人又都是一個母親同為嫡子,前途一片茫然。
好在曹丕心思細膩,既沒有曹彰的大大咧咧,也沒有曹植的天真爛漫,他天生具備了隱忍、權術的特性。司馬懿正是看中了曹丕這點優勢,暗地里與曹丕十分相近,為自己的將來打好了基礎。
曹操自然知道這一點,可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知是有意考驗曹丕,還是覺得曹丕有能力駕馭司馬懿。但他還是提醒了一下曹丕道:「司馬懿沒有人臣之心,將來肯定要干預你的家事。」
曹丕雖然能力不及曹操,可對于司馬懿同樣有著顧慮。表面上曹丕很感謝司馬懿幫他奪儲,甚至是逼迫漢獻帝禪讓,而實際上曹丕給司馬懿冊封的官職并沒有什麼兵權。
曹丕只是想要借世家大族之力,并非真的看重司馬懿。
等到曹丕討伐東吳時,為了保證后方安全,任命司馬懿鎮守許昌,并提高了官職與實權。司馬懿想都沒想直接拒絕,最后曹丕只得說:「朕冊封你并不是給你榮耀,而是讓你為朕分憂。」司馬懿這才領命。
司馬懿怎麼可能不知道曹丕心里想的是什麼,如今大軍南下,國中空虛,萬般無奈之中才找到自己堅守要職。
這既是一種無奈地選擇,同樣是一種試探。如果自己欣然接受,曹丕定然心中懷疑,畢竟那可是皇族匯聚的京城。
曹家人疑心都重,一旦被曹丕看到自己的野心,司馬家老小根本沒有好日子過。就這樣,司馬懿在曹操父子二人時期始終隱忍不發,等待著崛起的機會。很快,曹丕病重不久于世,司馬懿的人生轉折來了。
此時活躍于漢末時期各個英雄豪杰早已凋敝,曹魏陣營中能堪重任、且可以信任的唯有宗族內的曹真與曹休,以及曾幫助曹丕登上皇位的陳群與司馬懿。
曹丕臨死前交代曹叡要信任這四位大臣,而后曹丕駕崩,太子曹叡登基,是為魏明帝。
魏明帝曹叡也很聰明,他似乎能夠察覺到爺爺和父親對司馬懿的忌憚,故而利用曹真與曹休等宗族力量,將司馬懿限制地死死的。
可是吳蜀兩國都是不安定的因素,若論軍事能力,朝中眾臣沒有一個能與司馬懿相提并論的。
故而在這一時期中,司馬懿逐漸開始掌握權力,并在與吳蜀對抗中平步青云。此時的司馬懿似乎漸漸有了蠶食曹魏根基的能力,只是這種能力太過表面。
曹叡不論是大義名分還是個人實力上,都有著絕對的優勢,最關鍵的是,曹叡始終對司馬懿忽近忽遠。
司馬懿送走了曹家兩代人,其政治敏感度自然不用多說。他一直壓制著自己內心的欲望,恪守著自己的職責,小心且謹慎,時時刻刻表現出忠誠和順從。
在公孫淵反叛自立時,司馬懿奉命討伐,深入苦寒之地。魏明帝體恤前線戰士,派人將棉服運給了司馬懿。但也不知是使者沒表述清楚,還是曹叡有心試探,運輸隊并沒有明確說明棉衣的用途。
看著挨凍的士卒,司馬懿自然懂得同甘共苦的用兵之道,可現在忠誠與立恩放在一起,司馬懿還是選擇了忠誠。他甚至大言不慚地告知將領們:「棉服是官家之物,既然沒有明確旨意,為人臣者當克己奉公,不可懷有私心。」
此舉十分高明,消息傳到曹叡那里,曹叡十分開心,逐漸對司馬懿放松了警惕。
可惜的是除了曹操之外,曹丕、曹叡都沒能長壽,等到曹叡之子曹芳即位后,司馬懿真正的嘴臉開始顯露出來。
他先是處理掉了曹氏宗族的倚靠、自己的政敵曹爽,又開始培養起自己的勢力,最終大權在握。
司馬懿自知裝了一輩子忠臣,一旦真正運作起來,恐被天下人針對。所以他和曹操一樣,到死沒有稱王稱帝,到死也只是個太傅,反倒是他對兩個兒子的教育極為特殊,毫無人臣之道。
到了長子司馬師掌權時,司馬師仍舊按壓、隱忍著欲望。等到司馬師死后,弟弟司馬昭又逼迫朝廷下詔受封為晉王,整個司馬氏家族徹底架空了曹魏集團。
可即便「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也沒有稱帝,還在蠶食著曹魏天下。最終,其子司馬炎學習曹丕篡漢為帝的做法,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晉朝。
司馬家隱忍了兩代人,足以看出從棉服之事開始,整個司馬家就在消除帝王對自己的忌憚,轉而慢慢地培植、鞏固自己的實力,最終完成竊國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