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十余位開國功臣,大部分都因居功自傲、驕橫跋扈、意圖謀反等被朱元璋下令處歿。
這或許是我們對朱元璋最深刻的印象,為了給后代子孫一個易于管理的政權,對待眾多開國功臣都能如此心狠手辣,甚至制造了于謙、袁崇煥、藍玉、胡惟庸四大冤案。
尤其是胡惟庸案件,朱元璋不惜廢止秦統一以來,在中華歷時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也要將胡惟庸九族全滅,之后更是牽扯眾人,有三萬人。
那麼朱元璋到底為何如此狠心地要株連胡惟庸九族,甚至牽連三萬余人,是朱元璋心狠手辣,還是胡惟庸確實驕奢跋扈,坐實了謀逆之錯,其中是否有冤情呢?
熟知朱元璋身世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平民,家境十分慘淡,為了活下去,甚至到寺廟當過和尚。
因此朱元璋離開紅巾軍首領郭子興麾下,帶著淮西二十四將在濠州「自立門戶」時,當時追隨他的文臣少之甚少。
而李善長、劉伯溫、胡惟庸等前來投奔可謂是朱元璋謀劃的智囊,尤其是李善長兢兢業業甘做朱元璋的「蕭何」,朱元璋更是稱劉伯溫比肩漢代「張良」。
相較于其他功臣而言,胡惟庸在投奔朱元璋后,有十年時間都在地方擔任官職,直到洪武元年,才被調回南京任太常少卿,主管祭祀和禮儀。
當時在朝中僅次于皇帝的一把手則是左右丞相李善長和徐達,古代本就以「左」為尊,再加上徐達長年在外領兵,所以實際管理朝政的就是左丞相李善長。
李善長作為淮西出來的人臣,自然在推舉官員時多加照顧自己黨派下的官僚,比如李善長的老鄉胡惟庸。可以說胡惟庸的晉升離不開李善長的推波助瀾。
胡惟庸在李善長的舉薦下,在洪武三年被調到中書省任參知政事。
在一些開國功臣李善長欲告老還鄉,常遇春離去,楊憲又因思想過激被誅后,朱元璋詢問了在民間有「諸葛亮」之稱的劉伯溫的意見后,升汪廣洋為右丞相,胡惟庸為左丞相。
從洪武元年到洪武十年,十年的時間里,胡惟庸已是朝中一把手左丞相。
雖說胡惟庸的晉升有李善長的舉薦之功,但胡惟庸若真的「庸」,又怎會是左丞相,而非右丞相呢?
《明史·胡惟庸傳》記載「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由此可見,胡惟庸對朱元璋的適時迎合,以及他辦事謹慎之風都壓過汪廣洋。
老子曾言「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一個人坐擁財權后若不加約束,難免會驕奢跋扈,甚至有越權之心,胡惟庸也是一介凡人,又怎會沒有這權力之心。
尤其是當時朱元璋十分看好胡惟庸,朝堂之上無人不敬畏他,在被賦予權力的同時,胡惟庸也以權力之便滿足一己私利。
作為皇帝的左膀右臂,胡惟庸更是不辭辛苦地為朱元璋分憂解難,甚至上呈皇帝的奏折,都由胡惟庸一一審閱、挑選后再給皇上批閱。
凡是涉及誅生廢貶之事,胡惟庸都自己決定而不上奏朱元璋。尤其是奏折中有說自己和同黨壞話的,也被他扣下。
因此,一些趨炎附勢的臣子紛紛聚攏在胡惟庸門下,阿諛奉承之言說起來毫不違心,金銀珠寶之財盡數獻出。
相反,那些與胡惟庸針鋒相對的忠臣卻受到壓迫。
大將軍徐達曾上奏表示對胡惟庸的不滿,后遭到胡惟庸的D手。曾經諫言朱元璋說胡惟庸「小犢耳,將僨轅而破犁」的劉伯溫也被胡惟庸誅,雖說當時沒有確鑿證據,但是胡惟庸也難逃干系。
一時間,朝堂上下無人不對胡惟庸感到恐懼和敬畏,久而久之,胡惟庸似乎也不滿足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優越感,開始希冀那最高的權力之位。
當時朝中大臣御史陳寧、中丞涂節投奔到胡惟庸門下后,他自己也開始拉幫結派。胡惟庸與李善長的弟弟太仆寺丞李存義結為姻親。
并且拉攏曾經犯過大錯的吉安侯陸仲亨和平涼侯費聚,這種人因受到過朱元璋的斥責和懲罰,所以為了之后的自保,自然愿意在胡惟庸的樹下乘涼避難,胡惟庸也準許他們私下招兵買馬。
然而,胡惟庸本來只是暗中籌劃謀反事宜,但是一些突發事件打亂了他的原定計劃,也將胡惟庸推上不歸之路。
由于自己的兒子在城中飛奔騎馬,撞上一個農夫后從馬上摔下來,當場歿。胡惟庸便遷怒于這個農夫,下令誅了這個農夫。
本就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得知此事后,自然不同意胡惟庸牽連無辜。
再加上當時占城使者前來朝貢,胡惟庸卻私自越俎代庖代替皇上完成了這次朝貢禮儀。朱元璋知道感到皇權威望有損,準備徹查此事,胡惟庸則「甩鍋」禮部辦事不力。
此時的朱元璋對胡惟庸可謂是一忍再忍,而胡惟庸的謀反之心也日愈膨脹。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稱自家舊宅有醴泉涌出,此乃祥瑞,想邀請朱元璋前往參觀。
可當朱元璋剛走到西華門時,就有一個名叫云奇的太監攔住了朱元璋的去路,并且一臉驚慌地指著胡府。
朱元璋也心疑地登高眺望,發現胡惟庸府外的墻道中私藏眾多士兵,并坐實了胡惟庸的錯。
朱元璋下令誅胡惟庸九族,并且在之后更是將其黨羽一一誅,連李善長也因與胡惟庸有瓜葛,而難以幸免于難。因胡惟庸一案,牽扯三萬余人被誅。
對于歷史上稱胡惟庸一案為冤案,是朱元璋想要借此徹底廢除歷代牽制皇權的宰相制度,并且鏟除可能針對皇權的眾多開國功臣。
但是,從歷史記載中,我們能夠看到即便是朱元璋給胡惟庸設下圈套,給予胡惟庸至上之權,再讓他自食其果,但是,胡惟庸并沒有對自己加以約束,在掌權后,確實日漸驕奢,并拉幫結派。
常言道,「意欲取之必先與之,欲意誅之必先縱之」,
對于胡惟庸來說,他最終的結局是自食其果。而因此案受牽連的人,我們也不排除是朱元璋想要借此鏟除異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