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間,乾隆皇帝一心扶持富察·傅恒,使得傅恒在六年內連升九級。
在引人非議的同時,傅恒更用三大奇功,向世人證明了自己。只可惜他年僅48歲,便戛然而逝,令乾隆萬分悲痛。
根據《清史稿》記載,傅恒在乾隆五年時,就已經初任藍翎侍衛。
表面上看,這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侍衛。可實際上,除去權貴家庭外,根本沒有其他人能夠進入藍翎侍衛。清朝國祚接近三百年,就從沒聽說過哪個藍翎侍衛是平民百姓來擔任的。
此后,傅恒半年升任頭等侍衛,兩年升任御前侍衛。再過了一年,傅恒又直接從御前侍衛轉為戶部侍郎。
倘若放到現在,那就是國家保鏢,突然轉成了國家財政部副部長,其轉折之大,晉升之快,絕非 一年時間能夠讓人接受。
更何況,此時的傅恒才年滿19歲,能夠在這個小小年紀,擔任這樣重要的職務,在整個清朝都是十分罕見。
而傅恒的晉升之路,尚未停止,又經過兩年時間,傅恒進入軍機處,擔任軍機處行走(兼職軍機大臣)。
至傅恒23歲時,他甚至一躍成為戶部尚書,議政大臣。如果還要用「副部長」來形容的話,此時的傅恒,那就是名副其實的財政部長。
傅恒連升九級,整個時間跨度不過六年,哪怕明知道他姐姐是皇后,也同樣會有很多人新生不滿。
當然,這些不滿也只能藏在心里,就乾隆皇帝對傅恒姐姐富察皇后的寵愛而言,誰反對,誰就沒有好下場。
不僅如此,皇帝做出的安排,也輪不上臣子指手畫腳。所有人也都清楚,乾隆之所以這樣做,主要目的還是想培養傅恒,成為
下一任皇帝的依仗。這種心照不宣的事情,也沒有誰會主動跳出來挑毛病,如果傅恒不能成為未來新皇的依靠,難道還要交給他人。
在講述傅恒立下的功勞時,如我們以明朝年間的「靖難戰神」李景隆來做對比,更容易讓人理解。
乾隆安排傅恒接連高升,這是對傅恒的栽培,同時也是他自身極其自負的一種表現。在乾隆看來,傅恒一定配得上自己的培養。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同樣如此,當太子朱標去世后,李景隆便是朱元璋為皇太孫朱允炆準備的一個倚靠。
朱允炆倒是聽話,不斷給李景隆加官進爵。可最終結果呢?五十萬大軍,攻不下一萬守軍城防的北京不說,甚至李景隆還成了朱棣攻入南京城的第一功臣(李景隆打開南京城門),實在荒唐。
反觀傅恒,當乾隆給予他足夠的信任后,他也用三次奇功證明了自己。此后,朝堂最后一絲質疑的聲音,也消失不見。若有人還認為傅恒不配,不如領兵打仗證明一下。
而傅恒所立三大奇功,第一為出征金川,平定叛亂。 在原本鈕祜祿·訥親和川陜總督張廣泗,都無功而返的情況下,傅恒親臨戰陣,卻能一舉擊破敵軍。
傅恒在此次行動歸來后,乾隆皇帝甚至專門在朝堂上,給傅恒開了表彰大會,并封其為一等忠勇公。
第二功,則為閃擊準噶爾,一戰定天山。和金川戰役不同的是,出征準噶爾這項決議,不少軍機大臣都并不看好。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數十年前,雍正皇帝派兵出征的時候,損失慘重。軍機大臣們擔心再次出征失利的話,不僅士氣會受到打擊,同時還會讓準噶爾的氣焰,變得更加囂張。
可傅恒卻并不這樣想,大清朝的國土上,怎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隨即,傅恒毛遂自薦,并最終給乾隆帶來一個巨大的驚喜。
在他的精心籌劃下,準噶爾部精銳被全殲,曾經雍正年間所受到的恥辱,也在此刻消失不見。
至于最后一番功勞,則是乾隆三十四年時,云貴總督屢屢出征緬甸失利。等到傅恒任職云貴總督,便完成了前幾任總督未完成的事業。
在他的率領下,清軍再次發揮出全然不同的戰斗力,最終讓緬甸被迫選擇和議投降。
可也正因此次戰爭,傅恒在南方感染疾病,在返回京城的路上,病情不斷惡化,不治身亡,時年48歲。
對于他的離世,乾隆悲痛萬分,甚至親臨祭奠,扶棺淚流。
分明是天上來的功臣將星,為何卻如此突然的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