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無節,棄本逐末。喜思其與,怒思其奪。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之中,人們為什麼將小人和君子形成徹底的對立面,其原因就在于,小人是不講究氣節的,他們沒有任何原則可言。
但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情,無論用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形式,都會達成自己的目的。真要說他們的底線,那大概是在地下負三米左右的高度。
尤其是在很多缺德事情上面,小人根本不會講究道義是否允許。只要自己高興,別人的眼光,又何必放在心上。而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古代的「三大缺德事」,人們已經做了幾百年,還依舊不知悔改。
即便到了現代社會之中,小人也從未斷絕。當然,人性固如是,圣人亦無奈。面對類似的事情,人們唯有審視自身,避免犯下同樣的錯誤。
第一件缺德事,就是打瞎子,罵啞巴。瞎子看不見施暴者、啞巴能聽卻不能還嘴,這都是利用自身「優勢」,對他人身體缺陷發動攻擊的事情,和恃強凌弱、以大欺小,幾乎沒什麼區別。
即便到了今天,類似的事情依舊時有發生。盡管社會福利設施越來越完善,對殘障人的幫助和支持,也越來越多,但人心深不見底,總會讓人始料未及。
甚至當人們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相關事件之時,都已經不會感覺奇怪。似乎只有人類才能做出這樣的舉動。倘若換做其他生物來說,大都「殺人不過頭點地」,絕不在傷口上撒鹽。
對此,科學家也只能無奈地解釋,人類的情感隨著人類的智力發展,變得越發豐富以后,善與惡的存在是平等的。而決定一個人最終究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方式有很多。
王陽明支持人之初、性本善,《厚黑學》卻提出人之初、性本惡才對。對于兩位學者的論述,誰也說服不了誰。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善與惡始終共存,卻是一個不容置疑的現實。
打瞎子、罵啞巴之事,實在令人痛心。倘若還尚有一點良知,也不會做出如此舉動。當然,即便對方真的犯下什麼過錯,總也應該先讓對方明白并接受。
其次,挖絕戶墳。意思就是說去挖一些絕戶者的墳墓。可中國古代社會之中,有哪些人是絕戶者呢?無非是宮中的太監而已。
對待這群「閹黨」,中國民間社會團體組織與文人的認知曾出現過很大的偏差。
文人大臣始終認為閹黨亂國、太監干政。可老百姓卻覺得,他們連祖宗的根都沒有了,實在太過凄慘。
在這種同情與憐憫的情感加持下,盜墓這個行業中也出現了一個潛規則。帝王也好、諸侯也罷,只要有本事有能力,盜竊也沒有人會說什麼。
可如果因為太監從皇宮之中帶出來的財物,對太監的墳墓動了心思,那整個行業都會因此看輕他們。國人始終堅持一點,做人一定要講究、要有底線。
倘若為了賺錢而挖掘戶者們的墳墓,必將遭受天譴。這群人活著的時候看似風光無限,卻沒有任何一個體己人,能夠說上一兩句掏心窩子的話。
等到他們孤獨終老,又何必讓他們在地下再一次遭受苦難。只可惜面對盜墓這件事情,即便到了今天,依舊有人鋌而走險。曾經的堅持,逐漸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消失不見。
最后也是最殘酷的一點,吃絕戶。這個詞語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指寡婦以及一個人將孩子拉扯大的人。很多人或許會想,既然她們的生活依舊如此凄慘,不如對她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只可惜想象是美好的,真正愿意這樣做的人卻很少。更重要的是,即便堅持了一段時間,最終也必定會因為流言蜚語,不得不選擇停止展示自己的善良。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之中,要論誰最具影響力,皇帝或者說一個國家的實際領導人,其影響力注定最大。而除去他們,剩下的便是在中國有著千年歷史的世家大族們。
尤其是像三國這樣著名的時期,不同的國家政治體系之中,都有世家大族在背后。這樣一來,一個菜籃子打翻以后,至少還有其他家族派系傳宗接代。
可也正是在世家大族之中,吃絕戶之場景屢見不鮮。當某一脈的男子,因為某系原因離開人世以后,家族便開始謀劃如何將他手中的權利和財富收回。
以明朝名妓柳如是為例,雖然嫁給大儒錢謙益以后,物質條件得到極大程度的滿足。可等到錢謙益死后,孤兒寡母再也沒有任何依靠。
而這類事件,即便到了今天,還真就如野草一般,春風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