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小說還是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有關于英雄豪杰手中武器的描述,這些武器輕則數十斤,重則上達百余斤。
古時打仗,都是雙方士兵進行拼殺,一打就是一天。試想一下,武將們騎著馬匹,手中揮舞著上百斤的大刀作戰,這樣真的能夠打上整整一天嗎?他們不覺得累嗎?
古代的兵器到底有多重?讓我們從出土的文物,來揭曉其中的答案吧。
說到古代的武器,肯定會有人想到三國時期,關羽手中的那把斬敵無數的青龍偃月刀,傳說,這把刀重達八十二斤,關羽揮舞著這把幾十斤的神刀,能夠游刃有余地取敵方首級,可以想象關羽有多麼的神通廣大。
但實際上,這只是作者在編撰故事時,需要將英雄豪杰們進行了藝術加工,有夸張化,將他們手中的武器也寫成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重量。
而在貴州馬家寨曾發現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把與青龍偃月刀極為相似的大刀,但這把刀并沒有像傳說中的那樣有數十斤的重量,僅僅只有十二斤。
可見,在古代,武器還是以實用為主,用起來輕巧方便,才能夠輕易斬殺敵人。
古代常見的武器,除了像青龍偃月刀這樣的神兵武器之外,還有普通的刀、劍、槍、锏、錘等,那這些古代的武器又會有多重呢?
比如很多人貼身所帶的佩刀,佩刀相較于大刀要小很多。
在寧夏曾發掘了一座西周時期,李賢將軍與其妻子的合葬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一把環首刀,而這把環首刀加上它的刀鞘一起,其重量還沒超過三斤。
后來另一地,又發掘出了一座晚清時期的墓葬,其中也有把具有清晚期特色的
牛尾刀,其刀型形似牛的尾巴,所以因此得名。這把牛尾刀,總長約90厘米,刀刃的尖端部分較寬,逐漸變厚,適合進行劈砍,或者是斬殺。而這把刀的重量更輕,大概只有兩斤。
可見隨著歷史的變遷,朝代的更迭,各個朝代對于兵器的打造技藝,愈發熟練之后,能夠將武器打造得更加輕巧和耐用了。
除了刀刃較寬的刀,古代還有更為纖長的武器——劍。在許多武俠小說和影視劇中,都能見到翩翩君子或是行走江湖的俠客,腰間懸掛的佩劍。
佩劍的形制看起來和明代的公卿劍很相似。在已出土的明代公卿劍中可以直觀地看到,劍身纖長筆直,刀柄華麗,雕刻著許多的紋飾。
這把明代公卿劍長度約98厘米,因此又被稱為「三尺劍」,刀刃較為纖薄,厚度均勻,過了數百年,至今還是頗為鋒利。
公卿劍整體的重量約在800克,也就是還不到兩斤。相比于刀這種武器,佩劍似乎能夠做到更輕巧,更為方便一些。
那有沒有更重一些的武器呢?當然有,比如這把來自清晚民初時期的雞冠大刀,相較于之前的佩刀來說,這把大刀就更加粗獷一些。
有點類似于我們在電視劇里看到的,抗戰時期所用的大刀,這把雞冠大刀有97厘米長,其重量大概在三斤,刀身較寬,制作工藝也比較簡陋。
此外,古代還有些重型武器,比如锏、錘等等的,都是身經數戰的威武猛將所使用的武器,那這些應該武器會比較重吧,其實不然。
在福建博物館里,陳列了一個來自宋代的锏,因為是宋朝抗金名將李綱所有,所以也被稱為「宋靖康李綱锏」。
此锏全長96.5厘米,重量卻只有3600克,也就是七斤有余。和小說、影視劇里數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差距甚廣。
有人會說這些武器大多都很纖薄,那有沒有看起來粗獷一點的呢?這種比較蠻橫粗獷的武器,應該就是錘了。
傳聞中李元霸使用的雙錘,單個錘就有兩百斤重,一錘下去,地都能砸塌陷,可想其威力有多大,若是擊中敵人,定能將其一錘擊殺。
但根據出土的文物來看,并沒有那種重量的錘,比如這個出土的文物是明代的金瓜錘,因為錘子的形狀像一顆圓圓的瓜,表面又鎏金,因此得名金瓜錘。
這金瓜錘單個的重量大概是在一斤多一些,接近兩斤,雙錘加起來也只有不到四斤的重量。
從以上出土的文物中就可以證明,在古代武將并不會使用太多沉重的武器進行戰斗。
在戰場上廝殺搏斗,往往還是以靈活為主,若是拿著幾十斤、上百斤的家伙,再好的體力也支撐不了太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