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制度下,人們若是沒有上層階級的地位身份,在那個年代生活簡直就是步履維艱。
就像在清朝皇宮里,有成百上千的宮女們,她們服侍著里面的主子,一輩子只能在奴婢階級抬不起頭。
當然如果有個別長相貌美的,被天子看中,納入后宮成為后妃,就可以實現階級的飛躍。
但是往往這部分宮女,會因為低劣的出身,只能做個答應或者常在,再往上走最多是貴人,到不了嬪位。
如今與清朝有關的宮廷劇有很多,觀眾們也大概能從中了解到清朝后宮中后妃的階級劃分情況。
在清朝后妃中,最尊貴的還屬皇后,往下就有貴妃,貴嬪等,每一次妃位的提升都是階級的轉變。
然而要論及清朝后妃制度中,常見跨度最大的晉升機制,便是從貴人晉升為「嬪」。因為這不僅會意味著身份的轉變,妃子還會就此擁有三大特權。
那麼,從貴人到嬪位之間身份的轉變到底有多大呢?
同歷史上各朝各代的皇帝一樣,清朝的天子后宮里也有著數量繁多的后妃們。而這些后妃的待遇大多各不相同,具體還要根據其封號而定。
要知道,天子的后妃雖多,正妻的位置卻只有一個,就是皇后。那除皇后以外的后妃是不是都算作皇帝的妾呢?當然不是!
其實我們都明白,對于后妃而言,無論是皇帝的妻還是妾,都代表她們擁有尊貴的身份,享有諸多的特權(至少在后宮中能有話語權)。可是,除開皇后這個正妻,皇帝后宮中,能夠被稱作妾室的,就只能是「嬪」位以上的后妃。
這也意味著只有「皇貴妃」、「貴妃」、「妃」、「嬪」這四種身份才能自稱為皇帝的妾。
那麼「嬪」位以下的貴人又屬于什麼呢?
事實上,貴人雖然也是一種封號,住在后宮中,但是貴人、常在、答應等,用清朝民間的說法來說,頂多只能算是個「通房丫頭」。所以貴人的作用大多是充當生育工具,負責為皇室開枝散葉。
就這樣,身份的差距讓后宮中那些貴人們做夢都想得到天子的青睞,晉升成嬪,因為這不僅意味著她們可以算是「正經妾室」,還能擁有三個貴人
不能夠享有的特權。
第一是住所的特權。
關于后妃在宮中的住所分配,清朝的《后妃列傳》一書中有記載。
據悉,最尊貴的皇后一般住在中宮。因為中宮無論是面積還是地理位置都是最佳的,而且伺候人的宮女太監也是數量最多的。
而中宮之外還有十二宮,分別位于東宮和西宮。這十二宮的主人也就是各位貴妃、妃、嬪了。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能住在東西六宮的后妃都有一定的地位。
而貴人以下(包括貴人自身),像常在和答應一類的,都只能住在六宮的偏殿里。
雖說貴人也有奴婢伺候,但是她也要承擔服侍六宮后妃的義務。
畢竟從階級層面來看,嬪以上的為主,嬪以下的貴人只能算奴,所以貴人沒有資格單獨住一個宮殿。
同是皇帝的女人,這種差距不可以說不大。
第二個特權是撫養子嗣。
古代都注重子嗣繁衍一事,而皇帝身上傳宗接代的任務則更重。
據清朝的歷史記載,皇家子嗣一般不會待在自己的生母身邊,除非這個生母是皇后。
無論是阿哥還是公主,自打出生起就得被送往一宮之主的皇后身邊,或者會由皇帝送給太后撫養,讓他們在皇后、太后身邊接受教育,學習清朝皇宮禮儀。
而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生母是不可以與之相見的。
明明是自己的血親骨肉,卻不能親自撫養,這對母親來說是多大的傷痛。
當然,雙方也不是一輩子都見不到。在清朝,等阿哥和公主都長到一定年紀,得天子批準,便能夠與其生母相見了。
而擁有這種特權的,也只有嬪位以上的后妃。
至于貴人,屬于低等妃嬪,哪怕子女到了一定年齡,也不可爭取撫養之權。
第三個特權是晚年的贍養。
清朝皇帝整日憂心朝中事宜,所以一般壽命都沒有后妃那麼長。
若是前一任皇帝去世后,新帝登基,后宮里的先妃,一般可以得到位份的尊封,比如太妃太嬪。
而身份得到提升,在后宮中的待遇自然也不會太差。這些嬪妃依然可以受到眾多宮女太監的侍奉,每個月的例銀也不少。
不過貴人就沒有資格被稱為太嬪了。
在清朝的歷史記載中,先帝去世后那些貴人級別的在后宮中的生活都會變得異常艱難,有的還會因為例銀太少,連自己都養不活,而嬪以上的后妃在晚年卻還可以和太后一起生活。
所以后宮的女子如果能從貴人晉升為嬪,大多都會欣喜若狂。因為這不僅完成了身份的轉變,還可以擁有三個曾經遙不可及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