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歷史中的盛世王朝,李唐王朝一定是名列前茅的,但在盛世之后華夏大地又迎來了一段坎坷的「五代十國」。
相比于大唐時期的繁華和美好,五代十國可以說是華夏歷史中少有的大亂世了,自唐哀帝退位到趙匡胤建立大宋,這期間72年的歷史之中,發生了許多讓人匪夷所思之事。
比如,后梁皇帝朱溫曾在大臣張全義家留宿,甚至還霸占了后者的妻女。張全義不僅沒有阻攔,反而還在后期多次促成此事,成為了歷史上的笑柄之一。
那麼,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談及五代十國,還需從轟轟烈烈的黃巢軍起義開始說起。
我國古代鹽鐵這類的生意一直是被國家壟斷的,但凡事總有例外,一些偏遠的地區總是活躍著許多的鹽鐵販子,黃巢就是鹽販子出身。
公元878年唐朝的統治已經到了最后的時刻,越是這種時刻王朝的統治便會顯得越發無力,當時為了打擊私鹽販子各地方不斷加大了打擊力度。
被逼到絕路上的黃巢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黃巢起義,整整7年戰爭不斷,硝煙戰火綿延了李唐的半壁江山,起義雖然最終被鎮壓了但唐朝的國力卻出現了極大的衰退。
而在黃巢起義中有一個不知名的小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張全義,其實早期他還是唐朝的官員,在臨濮縣做小吏,雖然收入微薄但總歸還是一個不錯的工作,一家人的日子過得也不錯。
但是他的上司臨濮縣的縣丞卻是一個非常斤斤計較的人,有一次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張全義得罪了縣丞。
自此之后,上司縣丞經常無故刁難他,萬般無奈之下張全義被迫離開了臨濮縣,于悲憤中加入了黃巢軍。
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之前的仕途之中因處事不夠圓滑而遭受了諸多不公的待遇,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落草為寇。
重新來到一處新的地方,張全義變成了一個與之前完全不同的人,當時的他由一個剛正不阿滿身浩然正氣的飽學之士,而是一個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的利益之徒。
隨著黃巢起義的節節勝利,張全義的官職也是一升再升,公元881年黃巢軍占領長安并建立了大齊政權,張全義因為深受信任被封為六部尚書,這在當時相當于是一品大員了。
事實證明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當朱元璋,可以白手起家建立一個統一的王朝,黃巢起義建立的大齊政權最終變成了曇花一現,公元884年6月17日走投無路的黃巢在泰山去世,為時6年的黃巢軍起義結束了。
黃巢起義徹底失敗后,為了生存張全義選擇了委身于河陽節度使諸葛爽,雖然張全義的心性早已變了,但是他的能力還是有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張全義來到諸葛爽賬下后不久便立下了戰功,由于出色的作戰能力再加上為人處世上的滴水不漏,很快就獲得了諸葛爽的賞識。
公開場合諸葛爽甚至直接夸贊道:「全義之才不在我之下,以后的成就一定會遠超于我。」古語有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很早就跟隨諸葛爽的將軍們非常的不服氣張全義,劉經就是其中之一。
在他的秘密策劃之下,張全義被派遣去對抗澠池的李罕之,但是后者并不知道戰爭還未打響之前,劉經就已經和李罕之秘密達成了協議。
直白一點來說,此次作戰張全義的所有行軍計劃,全部都被泄露給了李罕之。結果戰爭還沒開始,張全義的大軍便陷入全面的被動之中,這樣的仗哪里還會有勝算。
果不其然,張全義的部隊被打的節節敗退,大軍最后連基本的糧餉也得不到保障。古時候軍隊作戰最怕的就是部隊的嘩變,將士們眼看著都沒有飯吃了,嘩變也是最容易發生的事。
幸運的是就在四面受困之時,張全義等到了自己的救兵,他就是開啟五代十國亂世的朱溫。當時,在朱溫大軍的幫助之下,張全義的這次澠池之戰總算是以勝利而告終。
或許是張全義知道了什麼,也或許他本就是一個墻頭草,自此之后就投靠了朱溫。
占領了河陽之后張全義被任命為河南尹,之后的若干年里他一步步成了朱溫的得力干將,河南洛陽也成了朱溫軍隊后勤的最大保障。
公元907年,朱溫通過逼迫唐哀帝禪讓的方式將李唐江山據為己有,為了獎賞功臣張全義被封為魏王。當年一個小小的縣城小吏,短短幾年之后居然被封為王,這在整個中華5000余年的歷史中都是很少有的。
不過,這還只是一個開始,在后梁建立后的第三年張全義被封為太師,當時的后梁王朝之中他的地位僅次于朱溫,真正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這一時期,在外人看來張全義是朝中最被朱溫器重之人,應該是絕對的心腹了。但是實際的情況卻并不是這樣的,朱溫對張全義一直都有所提防,只是君臣二人心照不宣罷了。
有一次為了測試張全義對自己的忠心,朱溫做了一件在當世人看來非常匪夷所思之事。
故事發生在公元911年7月,朱溫借著避暑的名頭來到了張全義家。
古時候皇帝能到大臣家中避暑,這無疑是一件非常轟動且榮耀之事,迎接皇帝大駕的人一直排到了張全義家數里之外,浩浩蕩蕩的隊伍來到了張全義家。
酒席之上所有的賓客都開懷不已,也就在這時朱溫看到了坐在張全義身邊的一位女子,美貌的女子自然而然就獲得了朱溫的喜愛,一個出乎所有人預料的事情便由此發生了。
酒席結束之后朱溫將張全義叫到了屋內,面對著這位忠于自己的手下,朱溫開口道:「全義,你可是我最信任的人了,只要我們君臣合力,這個天下我們唾手可得。」
就在張全義準備表忠心之時,朱溫又說道:「今天酒席宴前,看到你府中有兩位女子姿色不錯,今晚就讓她們二人過來侍寢吧。」皇帝親臨自己府中,不過是找兩位女子侍寢而已,是一件非常稀疏平常之事。
然而,這件事情卻并不那麼簡單,因為朱溫看上的這兩位女子是張全義的妻子和女兒。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為了討好朱溫張全義居然答應了他的請求,于是便有了史料中「留旬日,全義妻女皆迫淫之」的記載。
知道這一消息的張全義之子張繼祚怒不可遏,他拿著刀便要去找朱溫拼命,但是張全義卻攔著兒子說道:
「我們張家之所以有如此的權勢,全都是仰仗著陛下的垂愛,當年我被困于澠池,完全是陛下的幫助才得以脫困,切不可忘記了陛下的恩情。」
其實這些說辭不過是搪塞兒子罷了,張全義知道這一切不過都是朱溫對自己的考驗,如果自己發作那麼面對的肯定都是滅門之禍,犧牲兩個女子就可以保全自身,張全義認為這是值得的。
不過,雖然已經如此隱忍,但朱溫卻依然還是不信任張全義。人生晚年時,朱溫曾經數次想要除掉張全義,但每到這種時刻后者都會讓夫人儲氏就會入宮侍奉朱溫。
儲氏侍奉之時會勸說朱溫「張全義不過是一個替陛下種地的鄉巴佬罷了,陛下就當賞他一口飯吃罷了,再說了他都已經老到這個份上了,不過是多活幾天罷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就這樣,張全義靠著出賣自己的妻子為自己謀得了一線生機,形象與吳三桂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公元912年,年邁的朱溫被自己的兒子朱友珪所殺,沒多久朱友珪又被朱友貞所殺,一個荒唐的時代就此拉開了序幕。
朱溫死后,為了保全自己家的富貴,張全義投奔了后唐李存勖。
公元923年后唐戰勝了后梁,李存勖入主汴梁,作為后梁時期最被器重的大臣張全義,在得知李存勖到了汴梁第一時間從洛陽趕來祝賀。
見到李存勖時,張全義便立刻痛哭流涕地下跪說道:「臣有罪,沒有第一時間前來拜見我主。」在面對王朝滅亡時,后梁的二把手如此做派讓人很不恥,一個人沒有骨氣到這種地步也確實是少見。
聽到張全義的所言,李存勖則是喜笑顏開地說道:「卿家弟侄,幸復相見,哪有什麼罪不罪的。」后唐建立的第二天,前朝的太師變成了今日的尚書令,此時張全義已經71歲高齡。
很快后唐在中原站穩腳跟,張全義還被冊封為齊王,安享晚年。公元926年4月29日,張全義在洛陽的家中病逝,后唐之主李嗣源追封他為太師,并且賜謚號「忠肅」。
值得一提的是,50多年之后的宋真宗時期,洛陽人民依舊對張全義感恩戴德,或許是知恩圖報吧,又或許是為了茍全性命于亂世吧,因為有了張全義的四十多年頻頻改換門庭你,洛陽百姓才能在亂世之中得以安身立命。
對于這樣的一個人,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