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首《贈汪倫》讓我們知曉了唐代詩仙李白還有一個真摯豪爽的朋友名為汪倫。
而很多人不禁在頭腦中浮現出多個疑問:彼時的汪倫充其量就是一個地方豪士而已,雖說他多年前曾做過小小縣令,但他退休后緣何能與高傲不羈的李白成為摯友?!
其實,答案就在《贈汪倫》一詩的最后一句。
據后人記載,李白乘船離開涇縣桃花潭時收下了汪倫的一大筆「打賞」,而這筆不菲的「打賞」讓李白感動不已,他隨即就給汪倫留下了一首令其得以名揚千古的七言絕句《贈汪倫》。
唐朝的時候,詩歌是科舉考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行焉」,所以唐朝人就把寫詩當成了一樁「平常事」,就如同每日喝茶和吃飯那樣尋常。
而對于那些需要通過科舉應試來實現人生飛躍的文人士子來說,擅長寫五言的排律、懂得「限韻之理」則更是社交雅集、金榜高中的重要素質與能力。
在全民寫詩的盛唐,大小官員們也都鐘愛寫詩,而且也都期望著能交到一個名揚天下的大詩人為友。
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商賈僧眾,不同圈子的人都奔向長安,人們找機會彼此拜謁結交,欲借以實現思想共鳴、締結友情、求得引薦、踏入仕途,甚至是實現政治理想之目的。
唐朝著名的詩人好比今日的各大頂流明星,他們博學多才、超凡耀目,能與他們成為朋友自然是尋常人甚為驕傲的一件樂事,說到底,誰不希望自己有一個甚至幾個有著「超級明星」身份的好朋友呢。
古時候,因男尊女卑的思想流行之故,很多男性都只是把婚姻和妻妾視為傳宗接代、解決[生·理·需·求]的必要「人生綴飾」。
在那樣的社會之中,男子若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抒發胸臆以及溝通思想情感,則更多地會選擇結交不同圈子里的朋友。
好朋友、好兄弟不但能理解彼此的心思,還能在困厄之際提供一些難得的支持與助益,而且對于一些重情重義的人來說,好朋友就意味著一切。
唐開元天寶年間,很多詩人因為文化的鼎盛昌隆而相繼出世,他們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總是喜歡多地游歷、樂于結交朋友,以「談詩論文」為由相互聯系、間或雅集,他們之間的友情和交往過程也成了被后人所津津樂道的名人軼事。
家喻戶曉的唐朝詩仙李白可是個「大紅人」,擁有著無數粉絲、無數仰慕者的他,還令一個名叫汪倫的「鐵粉」紅極一時、名留千載。
二人所締結的深厚友誼也因為一首首詩歌而被世人所知曉。
唐開元及天寶年間,汪倫曾出任安徽涇縣的縣令,此人家世優越,祖上乃是唐朝開國元勛越國公汪華。
因為祖上蔭庇之故,所以汪倫也承襲了先祖所留下的諸多好處——汪家家底頗豐、汪倫幸得祖上蒙陰而做了一個小小的縣令。
然而家境優越的汪倫并不致力于追名逐利、平步青云,為人大氣豪爽的他一生喜愛怡情山水、廣交朋友,很快就成了涇縣一位遠近聞名的豪士。
汪倫也是一個詩人,可他的寫作水平同當時那一眾極富盛名的大詩人比起來可是差距不小。
生平頗愛飲酒賦詩、與人交游的他在退休后愈發地渴望能與那些知名的大詩人來一場「偶遇」、坐到一起歡快地飲酒談笑,而李白身為當時的文學巨擘,自然亦是汪倫渴望結識的對象。
天寶十四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涇縣。
彼時,早已定居在涇縣桃花潭邊的汪倫通過一些小心計、小手段成功地將偶像李白請到了自己家中宴飲做客。
面對汪倫盛情的款待和誠意的結交,李白便將「鐵粉」汪倫當作了摯友。
數日過后,當李白意欲乘船離開涇縣時,汪倫不但真情送別,還給李白「打賞」了一份隆重不菲的送行之禮。
一番情真意切的惜別之舉著實令李白萬分感動,因此,李白研墨揮毫,寫下了《贈汪倫》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律詩,讓汪倫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忠實粉絲」得以紅極一時、留名千載。
當年,汪倫聞聽自己仰慕的偶像李白即將途經涇縣到安徽宣城去探訪親友,便認定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賜良機。
他要趕快想出一個辦法讓李白能夠「大駕光臨」涇縣的桃花潭,以使自己有機會能與之宴飲結識,而且說不定還能有幸同偶像成為摯友。
不久,李白收到了一封書信,寫信人留名為「汪倫」。
信中的內容大致是:祈請先生來涇縣一游,先生喜景否?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否?此處有萬家酒樓。
讀罷信件,李白對涇縣產生了極大的興致,于是他沒做多想,馬上回信答應前往涇縣一游。
為了迎接大詩人李白的到來,汪倫可真是做足了一番功夫。
他命仆人驅使著以絲綢包裹著的高級私家馬車將李白迎接到了自己的府上,門里門外張燈結彩、裝飾一新,闔府上下,一片喜氣洋洋。
到了開宴之時,高坐在上賓位置的李白笑著對主人汪倫問道:您在信中說的那十里桃花現在何處?那萬家酒樓距離這里能有多遠?
汪倫雖然感覺有點尷尬,但他心中早有準備,故而欣然答道:那「十里桃花」本是十里之外的桃花潭吶,而信中提到的「萬家酒樓」其實正是桃花潭畔那家酒肆,而酒肆的老闆姓萬。
李白聽完這番解釋,心里略微感覺有些不舒服。
汪倫為了讓李白能安心地在此地駐留幾日,立刻坦誠地告訴李白:明日一早,我將陪著先生到桃花潭去賞景游玩,順便到萬家酒樓去嘗一嘗咱們當地的特色時令菜品,那里有好酒好菜,必然能令先生滿意!
汪倫一番真誠的話語讓李白頃刻間打消了顧慮,隨后,主賓二人把盞酌酒、品嘗佳肴,席間他們互相了解了各自的近況,還對詩歌創作的心得體會大談特談、互相交流。
酒酣耳熱之際,李白感到自己雖然是一時心熱跑到涇縣來游歷,卻不成想能遇到汪倫這樣一位豪爽可親的詩友兼知己,于是,二人就這樣將彼此視作摯友,締結了非同一般的忘年之交。
其后一連數日,汪倫都熱情備至地帶著李白四處賞景采風,他們到桃花潭邊臨水論詩、談笑古今,還光顧了萬家酒肆,暢飲了當地的佳釀「桃花酒」。
「桃源深處」雖好,可李白終究不是個甘于清寂之人,來到涇縣游玩了10多天后,李白決定乘船離開此地,按約定的日期到宣城去探訪親友。
當李白乘坐的船只剛要離開岸邊時,岸上傳來了一陣陣合著拍子的歌聲,李白抬頭一望,原來是汪倫帶著一支「樂隊」在為李白踏歌送行。
此情此景令李白倍加感動,他想到這幾天雖然沒有看到想象中的桃花綿延十里,也沒有喝遍萬間酒樓,但他收獲了豪士汪倫的真情實意,的確不虛此行。
然而還沒等李白收回思緒,汪倫便帶著一份「豪華大禮」趕到了潭邊。
原來,汪倫通過幾日來的交談得知李白即將前往的宣城距離涇縣還有數十里的路途,而一路上車馬皆無的李白定然難以忍受長途跋涉之苦,所以熱心腸的汪倫索性決定幫一把好朋友李白,送他一份堪稱驚喜的「厚賞」。
有人說,汪倫畢生僅僅任職過一個小小的縣令,他的禮物能有多貴重?!
實際上,汪倫送給李白的這份「豪華大禮」還當真既實用又厚重,除了2壇桃花酒之外,汪倫還奉上了八匹膘肥體壯的駿馬以及10匹織法繁復的錦緞。
如果折合成今天的貨幣來說,汪倫相當于給李白送了價值約200萬元的厚禮。
不過汪倫的真情厚意還真就沒有白費,大受感動的李白接受了禮物,轉身便提筆寫就了《贈汪倫》一詩,記敘了他和汪倫的交友過程,同時亦對汪倫的「厚賞之禮」表達了感謝之意。
曾經侍奉在君王左右的詩仙李白一直是個狂傲不羈之人,他看慣了「五花馬」與「千金裘」,也極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但他卻對鄉野豪士汪倫一直念念不忘、引為摯友,平生一共寫下了4首關于汪倫的詩歌留存于世。
可見,汪倫和李白皆為世間難得的性情中人,李白為好友汪倫寫下了一首留名千古的贈詩,無疑是對二人的深情厚誼進行了特殊的肯定,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這份「布衣之交」的無比珍惜。
#分享歷史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