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意思就是陪伴在君王身邊,隨時都有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殺害。想要生存下去,每時每刻,都要謹言慎行。
尤其是像朱元璋這樣的皇帝,本就已經被定上「弒殺」的標簽以后,更容易毫無征兆地,將身邊的近臣殺害。
為了保全大明的傳承,他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用脖頸去測試鍘刀是否鋒利,未免愚蠢。
不過就朱元璋建國以后,面對自己愛喝酒的小舅子時,卻一次又一次地選擇了放棄殺死他,這又是為什麼?
難道是因為小舅子郭德成的身份?或者說他愛喝酒卻從來沒有喝多?
事實上,酒只不過是一個說辭,不殺,也是因為人的緣故。若是臣子、親戚對自己沒有任何威脅,并且還勉強算是自己的體己人,殺之何苦?
朱元璋不殺愛喝酒的小舅子,其一便是小舅子郭德成雖然喜歡喝酒,但他知曉分寸,心里面總有一個度。
以往人們經常聽聞古代一些將領,因為喝酒導致城池丟失、計謀失敗,可郭德成卻不會如此。
愛喝酒但能控制喝酒,這絕不是缺點,而是一個優點。對于這個再正常不過的愛好,朱元璋又怎麼可能殺害他呢。
更重要的是,郭德成的知分寸,不僅是在酒水上,更體現在他的政治才干上面。
身為朱元璋的小舅子,自身也有不少軍功傍身,可郭德成卻一直不愿意升遷,這是為什麼?
一是他知道自己即便不升遷,僅憑上位小舅子這層身份,誰又敢輕視他。
二則是一旦升遷,必將牽一發而動全身,他自認沒有能力接下這一盤大棋。
于是每當朱元璋想要提升他的時候,郭德成便會以:
「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但多得錢、飲醇酒足矣」作為回應。
借口都找得這麼天衣無縫,誰還會對他繼續提升呢。更何況他也不是沒有賞賜,金銀與酒水不是正正好好?
對于如此懂事的下屬,朱元璋喜歡還來不及,又怎麼可能對他有任何不好的想法。
清朝年間的大臣和珅,以貪污出名,朝堂上下所有官員,或討好、或指責。如果按照律法來看的話,和珅足夠被誅殺無數次,可乾隆皇帝為何一直放縱他呢?
難道乾隆皇帝,真的一點也不知道和珅貪污的事情?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和珅有分寸。郭德成能力或許不如和珅,但在這件事情上,卻也做得比和珅還要出彩。
要說郭德成一次也沒有喝多,那也不太現實。哪怕是在朱元璋面前,他也曾經不小心喝醉過。彼時兩人喝到興起,郭德成一把將頭上帽子扯掉,大呼過癮。
朱元璋卻看著郭德成的禿頂表示:你還是少喝點酒,看頭髮都沒剩幾根了,這成何體統?
沒成想郭德成卻順嘴回到:
臣猶厭之,盡剃始快。
看起來沒有任何問題的八個字,到了朱元璋這里,卻成了對他以往出家經歷的嘲諷。對于朱元璋來說,這雖不至于恥辱,但也不是想提就能提。
于是郭德成悲催了,朱元璋當場沒有發作,悄悄離開酒席,準備看看郭德成這次如何給自己一個解釋。
莫非他的心里一直對自己不敬?所說言語是心直口快?
等到郭德成逐漸酒醒以后,才反應過來,糟了,這次不糊弄過去,小舅子這個身份也不好使。自己姐夫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可比其他人更加清楚。
思索一番以后,郭德成最終決定,強撐著喝酒裝醉,甚至在醉酒的狀態下,將自己所剩不多的頭髮,剃得更加慘不忍睹。遠遠望去,血漬和發須粘連,人見猶憐。
看到郭德成這個樣子,朱元璋才終于不再懷疑自己最親近的小舅子,剛才果然是喝醉了說的胡話。
就這樣,郭德成再次逃過一劫。自此以后,他再一次提醒自己,酒可以喝,但不能醉。錢財、土地、美人等等,都可以要,但決不能要權勢。
一個老老實實的富家翁,永遠比位高權重的小舅子,更讓朱元璋放心。
事實上,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還有不少像郭德成一樣的人。他們因為不夠聰明、沒有功勞,所以才沒能封侯拜將?
只不過,是他們不愿意封侯拜將而已。每個人都愿意相信自己的主公,是一個能夠一同吃苦的人,可沒有多少人能夠相信主公是一個共富貴的人。
畢竟天下不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只是一個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