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劉秀,這位被評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在建武十五年十一月下令將他最得力的部下入獄!罪名是「度田不實」。
從此,多米諾骨牌效應開始了,先是天下學者群龍無首,后竟使得地主豪強們坐不住了,各路角色粉墨登場,最終他們的結局會是怎樣的呢?
土地政策一直都是封建社會上層階級控制國門命脈的重要武器。
作為開國皇帝的劉秀為了加強中央集團的領導,限制豪強私自進行土地交易,買賣奴隸,使賦稅收入增加,充實國庫,采用「度田制度」來減弱地主階級的權力。
度田制度就是檢查城鎮鄉村的平民戶口和人口數,要各州、郡清查田地公頃數和戶口、哪年開墾和耕種幾年什麼人在負責等事。
在今日看來,這只是件平常的例行公事,但在當時的西漢還要查豪強地主的土地人口,這樣就會令一些有瞞報土地和有非法收入行為的地主東窗事發。
一些地主大為不快,畢竟東漢政權也是在豪強地主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下這樣的命令豈不是不給地主臉面。
所以命令下發之后,豪強地主通過與地方官員聯手的方式對這項政策進行抵抗,表達對朝廷的不滿。
在這場事件中有一個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歐陽歙,一個在汝南做了九年的官,不僅教書育人,還在一些事務上放心交給賢才打理,頗有政績。
歐陽歙早年在五原縣當縣令,把地方治理得非常好,深受百姓愛戴,劉秀了解后十分賞識,隨后就把他留在賬前聽用。
歐陽歙給劉秀出謀劃策,在與劉秀出生入死之間,深得劉秀信任,待到實行度田制度時已被封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司徒也就是朝廷的二把手。
此人不僅政績顯赫,也是位鼎鼎大名的學術大家,在天下學子眼中威望頗高。因為他也身兼《尚書》歐陽學派的嫡系傳人一職。
《尚書》歐陽學派乃是兩漢時期儒家重要分支,歐陽家族也是連續八世都是尚書博士,相當于皇帝的參謀,所以這次的清查任務委派的名單里就有他。
戲劇化的是,在制度推進的過程中,這位開國后連一個功臣都沒害過的千古明君發現歐陽歙收受了大量賄賂瞞報的事情。
此時,劉秀的心已義憤填膺,就想將他問斬,怎奈他的門生極多,有上千人為他求情。
其中諸生守闕為歙求哀者千余人,至有自髡剔者。剃發在古代可是大罪過,他的門生愿為他自行剃發,可見歐陽歙在門徒心中的威望。
更有甚者竟然有人愿為他去死,其中有一人名叫禮震,上書奏章中說道陛下如果害了歐陽歙就會「上令陛下獲害賢之譏,下使學者喪師資之益。乞殺臣身以代歙命。」
其中意思即為如果害了歐陽歙會給陛下帶來陷害賢良的罪名,也會讓天下的學者失去老師,請拿我的命代替老師的命吧。
禮震這麼說并非危言聳聽,劉秀身為皇帝的良好功績世人皆知,又非常重視文化教育,而傳說歐陽歙的門生不比孔子的門生少,如果害死了歐陽歙不僅會危及君上的名譽,也會失去讓天下學者無所適從。
不過就在禮震把奏章呈上去之前,歐陽歙就死在獄中,歷史并未記載為何而亡,但他并未就此被歷史遺忘。
起碼事后歐陽歙下屬陳元的建議皇帝,給予了歐陽歙禮葬,「賜棺木,贈印綬,賻縑三千匹。」
劉秀左思右想還是同意了陳元的提議,如此一來歐陽歙也算是得到了禮遇。
兩害相權取其輕,不惜使得一個學派就此失傳,也要讓歐陽歙活不下去,體現了對豪強地主的決絕果斷。
後來,果然不出禮震所料,歐陽歙去世后,他的兒子歐陽復由于年幼「世絕經不傳家」,從此《尚書》歐陽一派逐漸衰落,退出歷史舞台。
另一方面,歐陽歙之死的影響還在,劉秀破釜沉舟也處死了還有張伋等與地主勾結的郡守。
這下地主階級沒有了依靠,像以往那樣繼續隱瞞家中人數和田地、逃避應該交給國家的賦稅行為再難為繼。
地主們終于按捺不住紛紛背水一戰發動叛亂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在前后一年的時間里,一些大姓、兵長借助宗族勢力持續不斷地為非作歹,起兵興亂,嚴重時,一度成為朝廷最大的眼中釘。
如何平息叛亂,這個令歷代皇帝們上下為難的問題擺在了光武帝的面前。
好在光武帝此時的頭腦依然冷靜,光武帝針對現有情況分兩方面兩步走來消除此次叛亂。
一方面對于叛亂者「聽群盜自相糾撾,五人共斬一人者,」也就是互相檢舉以此來免除罪過。
另一方面,對地方長吏的故意包庇地主行為等罪給予赦免,調動他們平亂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當地駐軍和官吏有一些本身并不是和豪門士族為一類人,大多是被利用的工具。
劉秀了解了此情況后于是下令,對這些官員及其下屬過去的行為一律放寬政策,不追究他們的責任,只要從現在開始盡心討賊,視后功賞擢。
還有一些在家鄉起事時就為他賣命的心腹,在平叛亂的過程中自然成為有力幫手。
那麼對于悔過的地主呢?也是從輕處罰,事后,「徙其魁帥于它郡,賦田受稟,使安生業」,也就是地主們規定只要按朝廷要求遷往他鄉,接受由中央部門分配的土地和口糧,就可開啟「新的幸福生活」。
即使他們再有作亂的心,無錢無力也難成氣候,有了這些措施,才能保證叛亂的平息。
如此一來,劉秀沒費太多兵力就把叛亂事件化解了,其中的心理戰術即是叛亂者從內部瓦解,還讓豪強勢力孤立無援。
位面之子,運氣奇好這些溢美之辭都是建立在巧謀深算、洞察人心的基礎上的。
史學家把這次事件稱為「度田事件」,光武帝花費了最少的武力節約了成本就把反叛勢力去除了,還使得度田制度得以繼續貫徹,加強了中央的統治,不失為一代明君。
只要皇帝、大臣、百姓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道德本分,國家就必然「大治」了。
想要成為一個明君,忍耐和把握時機是必需的。
只有等待時機成熟才出手,所以劉秀才沒有在剛登基時就執行度田制度,而是選在登基紀念之后,其中的審時度勢與隱忍自不必說。
做事不優柔寡斷能夠該斷則斷才會規避許多隱疾,明決果斷在處決歐陽歙時就體現得淋漓盡致,盡管布衣出身,劉秀依然是一個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