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讀:一個人一生都不外出打工賺錢,那麼這個人要麼是富二代,要麼就是家里有礦,不然怎麼能如此的豪橫。不過也有例外,包青天的第35代后人雖然從不打工賺錢,卻一直做著一件事,一件讓人敬佩又感動的事。
包拯是歷史名人,在民間的口碑也是極好,因此包拯的后人一直都受到了世人的關注,千年間不曾間斷。不過大家或許不知,當年包拯差點絕后。
公元1054年,包拯唯一的兒子在結婚后的第二年因病去世,沒多久孫子也夭折于家中。無奈之下,延續香火的重擔又落在了已經55歲的包拯身上。
可是時間一晃就過了4年多,妻子董氏的肚子一直也沒動靜。此時別說包拯,就是董氏也是心急如焚,多次勸說包拯納妾,可包拯礙于夫妻情深,一直都沒同意。
為了生養大計,董氏也顧不得這麼多了,于是他做出了一個決定,讓自己的陪嫁丫鬟一起伺候包拯,也算是多一分希望。在多方勸說之下,包拯總算是勉強地答應了。
你別說,丫鬟很爭氣,在包拯59歲時懷上胎兒,雖然中間出現些許波折,但好在有驚無險,最終生下一個兒子。
包拯老來得子,那種喜悅之情真是無以言表。為慶賀自己延續了香火,故而給兒子取名,包綖。
可以說,如今所有的包拯后代,都是包綖一脈。
生下兒子之后的第5年,包拯與世長辭,留下了一家老少。一些奸臣看到包家無人做主,就打起了壞主意向皇帝誣告陷害,說包拯為官時多有不軌之舉。
皇帝聽聞非常氣憤,不過礙于包拯在民間的威望極高,因此派人暗查此事。
可是幾番暗查下來,并沒有發現包拯在為官時有任何的不妥。為此皇帝將誣告之人發配充軍,此外還專門重修包氏祠堂,以表彰其功績。
不過奇怪的是,包氏祠堂沒有按照民間堂門朝南的習俗建造,而是少見的坐南朝北。
原來包拯痛恨奸逆佞臣,如果自己的后代入仕為官后,一旦走入歪門邪道,就不得放歸本家,不能葬于祖墳,更不能供奉祠堂。因此在修建包氏祠堂之時,包拯將祠堂大門放在北邊,以表其心。
包拯的后人也都很爭氣,雖然后世之人多入仕途,但鮮有佞臣,基本都是兩袖清風的清官。
時光荏苒,時間一晃就過去了一千多年,包拯的后代也都散落到了世界各地,其中有一支就生活在浙江順泰的一個村中。當然,這里也是包氏祠堂的所在地。
不過由于他們都生活在農村,迫于生計問題,他們大多都外出打工,村落里也多是孤寡老人和留守的兒童。
由于之前連年征戰,再加上經濟不好,所以包氏祠堂也已經很久都沒有得到修繕,以至于破敗不堪,讓人難受。
祠堂是家族的見證,是家族的根本,如果繼續下去,祠堂就有坍塌的可能,為此一個叫包先良的人決定解決這個問題。當然,他也是包拯的第35代后人。
自他從了這個想法之后,沒有木頭,他自己上山去砍。沒有磚瓦,他省吃儉用掏錢購買。除了平時農耕,其他的時間他全都用在了修繕祠堂上面。
眼看著族里其他的人都在外面打工賺了錢,可他也不為所動,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修繕祠堂上,一生都沒有離開過。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的包氏祠堂在他的精心管理之下,已經煥然一新,已經沒有了往日破敗的景象。
祠堂大變樣后,也吸引了許多的游客,在傳播效應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里,知道了包先良的事跡。
當人們詢問他為何能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時,他笑著回答大家,說包氏祠堂是包家的根,也是祖先的精神象征,更是歷史的見證。作為包拯的后代,他雖然沒有什麼大本事,但起碼要守住自己的根。
參考資料:《宋史》、《包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