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劉墉,真配得上「好官」之稱?或許他的行為比和珅還可恨

hhh 2022/12/08 檢舉 我要評論

作為清朝最著名的背景板之一, 和珅在當前眾多影視作品中,都以 「反派」形象出現。可真實歷史真的與影視資料相同嗎?與 和珅形成對立的好官,又真是一名好官嗎?

以清朝乾隆年間的知名大臣 劉墉為例,其所作所為就很難配得上「好官」之名。與和珅相比,除貪污一項不如對方外,本身也 好不到哪里去。

一柱樓慘案

《宰相劉羅鍋》里有一段特別有意思的情節,即乾隆皇帝大興 文字獄的時候,是劉墉帶著百官閉口不言,這才讓乾隆減輕了文字獄。

可事實上,縱觀整個清朝,文字獄的 最大推手便是劉墉。為了自己的官位,劉墉鬧出的 「一柱樓」慘案,甚至株連兩百余人,害得江蘇舉人徐食田祖父 徐述夔(kuí),被剖墳戮尸

事情發生于乾隆四十四年,也就是 公元1779年。當時 江蘇栟茶有兩姓大戶人家,一戶為徐、一戶為蔡。兩家人因田地問題,發生矛盾糾紛并鬧到官府。

經過東台縣縣令 徐躍龍判斷,他認為蔡家想要贖買田地的理由,大抵是因為 田中有蔡家祖塋,于是令徐食田將其中十畝撥給蔡家即可。

可東台縣縣令沒想到,蔡家竟想趁此機會,將徐氏 問成大罪、趕盡殺絕。東台衙門 幕友(清朝官職名)陸琰看不下去,認為這分明是 挾私報復,按律應當「反坐」。

蔡家家主不僅沒能告倒徐家,反倒是自己被下入了 大獄,心中怨恨可想而知。但蔡家仍然不死心,尤其是曾經和徐家有仇,后來轉投蔡家的 蔡家總管童志璘。

他十分「機智」的繞過東台縣縣令,直接跑到時任江蘇學政的劉墉那里去狀告徐家,狀告內容 既不是田地糾紛,也不是東台縣令的處罰不公,而是徐食田的祖父徐述夔所撰寫的 《一柱樓文集》里,有反詩。

不僅如此,童志璘的措辭還十分嚴謹,他提到: 「恐有反詩,不敢怠慢,是以呈出」,而非 「應有反詩」

雖僅是一字之差,卻足以體現其 用心之險惡。要說這種事,只要不傳到乾隆耳朵里,究竟算不算反詩,完全由劉墉說了算。

可劉墉 兜兜轉轉十八年,再一次回到江蘇學政的位置,他實在不愿意錯過此次 千載難逢的機會。

于是學著童志璘一樣,將相關事宜 添油加醋的舉報給乾隆,然后讓乾隆來做決定。

正值乾隆嚴行文字獄,徐述夔曾寫下的詩句:

「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

最終也就成了徐家敗亡的導火索。

或許有人會認為在其位,謀其政,劉墉并沒有做錯什麼。可只要了解劉墉的生平就知道,他愛民如子、公正廉潔時,除去受到表彰外,仕途根本沒有任何進展。

十八年前的升職,是借助 舉報閻大鏞所著《俁俁集》中的反詩稿。十八年后,相似情景再次上演。也正是因為劉墉表現出來的「忠心」,這才得以讓他再次進入中央行政機構。

后人完全有理由懷疑,劉墉對待文字獄的態度,其實就是看他是否需要 借助文字獄升職。

否則長達十八年的時間里面,真就沒有另一個地方出現過可以判定為文字獄的情形?

無為便無錯此外,劉墉回到京城,并與和珅一同 身居高位的時候,一直秉承的做法就是 無為便無錯。寧愿什麼也不做,也不愿犯錯。

雖說這是因為他知道憑借自己的一己之力,無法與和珅對抗。但在其他事情上,劉墉同樣 表現得十分不堪。

根據 《清史稿》記載,劉墉彼時連續犯下的多次錯誤,甚至根本不是他這個職務的人,應該犯下的過錯。

后世有學者推測,或許劉墉是故意犯下的過錯。在乾隆與和珅面前, 太過完美的臣子要不得,時不時的做錯一些事情,恰到好處的讓乾隆和珅放松警惕,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不得不說,劉墉個人的為官能力是很強,但他 搖擺不定、毫不作為的態度,的確令人不恥。

后人通過臆想,將劉墉描述為錚錚鐵骨的忠臣,的確有些 言過其實。甚至就連后來嘉慶給劉墉升職的時候,都給出了八字經典評價: 「茲以無人,擢升此任」。

因為實在找不到人了,所以才給你升職,這絕對算不上什麼好話。

為官者為升職而賣弄心思,忽略實際,身居高位而不謀政、不謀事,這真的可以算作好官?

或許在劉墉的一生之中,的確有過無愧 「好官」二字的時期,但想要達到后人眼中名臣的高度,未免有些難為他。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