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龐統跟隨劉備包圍雒城,由于表現過于勇猛,鳳雛龐統被亂箭射死,此時才36歲,被封為關內侯。
在《三國演義》中,鳳雛之死是劉備集團最大的悲劇之一,這也為漢中之戰添上了一抹悲劇色彩。不過,雖然龐統已死,但這位軍師卻沒有那麼安生,即使在死前他還是對劉備說出了很多驚天動地的話,這些話分別存在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
而且讓人驚訝的是,兩種說法都暗指了劉備失敗的緣由,并且矛頭直指諸葛亮。那麼,當年的鳳雛先生到底說了什麼呢?諸葛亮又為何成為了諸葛亮的針對對象呢?
在《三國演義》中,劉玄德曾于逃難之時遇到了水鏡先生,而這位老先生向他提出了一句經典名言:「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正是由于這句話的影響,劉玄德請出了諸葛亮,此后才慢慢走上正軌。
當然,有了諸葛亮,劉玄德于荊州大顯神威,這實在是讓人羨慕。然而,似乎上天格外眷顧他,諸葛亮在手中還沒用稱手,結果轉眼之間鳳雛也趕來投奔。
在演義中,龐統親自拜見劉玄德,結果劉備對他不感興趣。當然,龐統之前就已經得到了諸葛亮的推薦信,但龐統內心十分不滿,既有對比諸葛亮待遇的不滿,也有身為人才的孤傲。
當然龐統并沒有怨恨劉玄德,反而開始怨恨諸葛亮,于是自此以后開始和諸葛亮較勁。可惜,雖然龐統的智慧逐漸體現,但諸葛亮還是比他更得寵,于是兩人的較勁越來越猛,最終爆發于漢中之戰。
《三國演義》中,龐統拼盡全力,要幫助劉玄德奪漢中。結果,諸葛亮對此憂心忡忡,擔心出事情。于是,就曾寫書信勸說劉玄德,要注意龐統的安危。結果,龐統居然進一步認為諸葛亮害怕他的功勞。
因此龐統大怒道:「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惑主公之心。」大意是說,老大,你被諸葛亮給騙了。
因此,此事進一步刺激了龐統,他在幫助劉備奪漢中的時候就更加焦躁,于是這才有了落鳳坡之死。
以《三國演義》的故事來看,龐統的死亡是因為諸葛亮的刺激,而將事情進一步延伸,在龐統看來,劉備之所以不能夠真正成就大事,還是因為諸葛亮不能容人,這才導致了他龐統之敗。
如以這種觀點來看,那麼諸葛亮就是如蕭何一般,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種說法一直被很多三國愛好者引用,甚至將其當成歷史,來指責諸葛亮的過失。那麼,這種說法是否對呢?若剝去這些虛構的歷史,找出其中的內核,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這種說法不靠譜,但龐統的確在臨終之前指出了諸葛亮的問題,同時也指出了蜀漢面臨的隱患。
在《三國志》記載中,龐統其實并沒有得到諸葛亮的推薦信,相反卻得到了魯肅的推薦。據記載,當時劉備占領荊州,龐統就以從事的身份來嘗試擔任耒陽縣令。可惜,龐統的表現很不好,上任以后基本上就是喝酒,從不管事。
這時的劉備對他極其不滿,但是,魯肅卻寫信勸說劉備,龐統不是百里之才,而是千里之統帥。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備才開始重用龐統,并且任命他為治中從事。史書稱,此后日益親密,關系僅次于諸葛亮,后二者同為軍師中郎將。
所以正史記載中,龐統和諸葛亮因為一封推薦信而爭斗,這是不存在的。不過,龐統與諸葛亮的關系卻未必有那麼好,道理很簡單,諸葛亮與龐統同為最強謀士,龐統更是江東第一大才,怎肯長期屈居于諸葛亮之下。
果然,在建安十六年時,龐統就強烈建議劉備入主益州,并且五次三番,反復勸說。這的確是龐統和諸葛亮的一次斗智,從記載來看,龐統取得的勝利,劉備留下了諸葛亮,帶著龐統前往益州。
之后,建安十七年,龐統提出三條秘計,以陰謀手段突襲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到涪城。
在這個過程中,劉備一直取得勝利,成都似乎唾手可得。因此,劉備在欣喜若狂之余,大宴眾將士,一時之間,軍營之中歡樂不已。就在劉備歡欣鼓舞之時,也許是因為驕傲自得,他對著龐統戲說道:「今日之宴會可還算快樂?」
誰知,龐統根本不理會劉備,而且斷然指責:「將討伐他國當做快樂,此舉非仁者之兵!」此言一出,立刻使得歡快的一面會戛然而止,劉備的臉色也由通紅變成了鐵青。
很明顯,驕傲自得的劉備被刺激到了,龐統是當眾在打他的臉。因此,劉備勃然大怒,居然大聲罵了龐統一頓:「當年武王伐紂,載歌載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休要在此胡言,快點出去!」
龐統也是恨鐵不成鋼,于是暴脾氣一上來也離開了軍營,一直在喝悶酒。當然,劉備也不是一個純粹的糊涂蛋,他立刻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情,所以等酒醒了一點以后立刻前往請回了龐統。
史書記載,龐統既不道歉,也不理睬劉備,只是一味地喝酒吃菜。但劉備也是一個人情高手,他笑嘻嘻地說道:「剛才的過失,我倆誰應該負責?」
龐統沒好氣地說:「你我二人共同的過失。」劉備也是瞬間哈哈一笑,最后共同舉杯暢飲,此事就此揭過。
然而,這是正史中記載的,大家說的台面話,卻不知眾人是否發現,還有台下的話沒有表明。龐統為什麼要當眾指責劉備?是他不懂得做人嗎?還是他不懂得官場?其實答案都不是,那是因為他看到了劉備集團的弱點。
道理很簡單,雖然劉備集團已經打到了成都附近,整個益州幾乎要落入手中。但是,越到勝利的緊要關頭,統帥就越要冷靜,可惜,看看劉備是什麼德行,居然在勝利的前一夜沒有整頓軍備,反而讓全軍歡呼,個個醉得東倒西歪,連他自己都失了以往的心態。這樣的習慣不是蜀國之福。
同時也有學者指出,龐統這麼做也是在責備諸葛亮。
道理很簡單,劉備的習慣肯定很早就有了,但諸葛亮這個軍師卻視而不見,或者說他就是在縱容。因為不與主公沖突,所以深得圣寵,但埋下如此隱患,諸葛亮這個前任軍師要負責。
果然,這次宴會沒多久,龐統就死于落鳳坡。但是,劉備這個習慣卻一直延續下來,諸葛亮也從未進行阻止。這才有了後來的夷陵之敗,有了所謂的莫非朕不知兵否在狂妄,還有十萬將士的哀嚎。
因此龐統之死,無論是在《三國演義》中還是在《三國志》中,都遇見到了蜀漢政權的危機,都對諸葛亮似乎略有所知,但可惜的是,這一切都沒有改變蜀漢政權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