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歷史中,唯一一位女性皇帝。權謀、政治、心機等等,都算得上萬中無一。
若非如此,也不可能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期,打敗所有競爭對手,鋪平登上皇位的道路。
也許對她的功績,后人各有評價,但她走向成功的決心和信念,也不得不被肯定。更何況中華上下五千年,僅出現一位女皇,后人何必太過苛責。
武則天在位時期,為了鞏固新朝的統治,曾以酷吏震懾大臣。好在她往往都會有所收斂,只針對個人而并非家族。
可讓人意外的是,在面對薛丁山一族的時候,為何武則天執意要將這一家人全部滅掉呢?
難道是因為薛丁山一家人功高蓋主,威脅到了武則天的統治?事實上,最終真相揭開以后,令人難以置信。
薛丁山為薛仁貴之子的設定,是出自小說中,真實歷史上,薛仁貴的兒子名為薛訥,一生征戰有功有過,最終被封為平陽郡公,后告還老家。
其子有三,薛徽、薛直、薛暢,分別為左金吾將軍、綏州刺史以及左羽林將軍,根本沒有薛剛的戲份。
因此,武則天執意誅殺薛丁山一族,那就只能從小說中進行分析。
《反唐演義全傳》里面,薛剛憑借父親薛丁山的戰功,從來都沒有將皇室權貴子孫放在眼中。
整個京城也都知道,薛剛完全就是紈绔克星。特別是每個人身后都有背景的情況下,比拼的就是個人的武藝、能力。
年輕一輩的爭吵鬧到族中長輩出面,誰也丟不起這個人。因此,薛剛在與他人的爭斗中,往往都會占據優勢。
只是一帆風順之際,總會出現差錯。長安城迎來
元宵燈會的時候,薛剛正帶領家中仆人前往廟會進行游玩。
本來是放松心情的一天,卻不想剛好看見權臣張泰的兒子張寶強,正幫著太子爺強搶民女。
正義感爆棚的薛剛,哪里會在乎對方的身份究竟是什麼,立馬沖上去,將張寶強往死里打。
眼見如此情形,太子怎麼可能忍氣吞聲,薛剛毆打張寶強,豈不是在打皇家臉面?
于是立馬沖上去就要將薛剛拉開,雙方的家仆、隨從,也就此展開激烈戰斗。
一來二去拳腳無眼,再加上人多勢眾,每個人都打出了真火,薛剛一不小心就給太子爺直接打死。等到鬧出了人命大家才反應過來,事情似乎有些大條。
聽聞此次事件,年老體衰的唐高宗氣急身亡,武則天則下令將薛丁山一族人全部處死。
薛丁山這才知道,兒子竟然犯下了如此大禍,連忙將薛剛暗中送出長安,朝著西遼方向逃生。
至此,武則天處死薛丁山的理由正式成立,可就武則天的野心來說,這并不支持她「十分生氣」。
的確,武則天需要有人,為太子死亡事件付出代價,也只有這樣,她才能夠站穩腳跟。
可薛剛雖然犯錯,但這和薛家又有多大關系?朝堂暗流涌動,利字當頭,武則天在處罰薛剛的同時,也完全可以暗中將薛家的力量,暗中收攏。
要知道,薛剛雖死,薛丁山猶在,薛家也不會因為一個薛剛,就徹底倒下。
只要武則天能夠拉攏這股力量,那麼在她選擇登基的時候,豈不是更加簡單?然而無論武則天如何嘗試,終歸難以將薛丁山一家人拉攏。
自薛仁貴以后,薛家就一直以李唐王氏為尊,這對于想要登基稱帝的武則天而言,無疑是一大
阻礙。趁著此次機會,武則天自然會將薛家這根釘子,全部拔出。
這既是給朝堂大臣們的一個交代,同時也是給大臣們的一種威懾。對于支持李唐王室的「釘子」大臣,她完全可以徹底拔出來。
反之,只要不成為她改朝換代的絆腳石,那麼武則天也完全可以讓他們在朝堂之上,繼續深耕。
薛丁山的選擇,是即便放棄整個薛家也要堅持君臣之義,武則天也只能以雷霆手段回應。
至于功高震主,無論薛仁貴還是薛丁山,都沒有那個資格。薛剛處死太子,也和武則天沒有太大關系。
她自身都不知道弄死、流放了多少皇家成員,一個能夠在大街上和別人打架致死的太子,又怎麼可能放在眼里。
權謀的斗爭,會因一發而動全身,但「引子」出現以后,才會是真正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