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杜牧
眾所周知,蜀國一共先后六次進行北伐,歷史上將這六次北伐概括為「六出祁山」(也有說是五次),一向被質疑用兵謹慎的諸葛亮,在蜀國的第一次北伐中卻一反常態、兵行險招,其結果也很慘淡。
用兵如神的諸葛亮被自己的下屬馬謖拖了后腿,第一次率軍北伐卻以失敗而告終,很多人都知道第一次北伐失敗了,但卻不知道具體結果如何?
那麼,這次北伐諸葛亮敗得有多慘呢?看看這次戰爭中死去的11位蜀國將領的名單就知道了。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話說劉備去世之后的數年間,蜀漢沒有任何出兵的動靜,正當曹魏以為蜀國不會有大動作的時候,諸葛亮卻突然帶著大量兵馬殺了過來。
第一次北伐之前,諸葛亮就派出了趙云和鄧芝率領的大軍直奔斜古道,當時曹丕已經去世曹叡成為了魏國的皇帝,蜀國突如其來的進攻讓魏國上下措手不及。
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云、鄧芝為疑軍,據箕谷。
當魏國派出大軍全力圍堵趙云、鄧芝的隊伍之際,諸葛亮又給魏國送上了一份「大禮」,率領蜀漢主力部隊從街亭殺出。此時,魏國才發現諸葛亮是以趙云、鄧芝隊伍作為疑兵,營造出一個攻打長安的假象。
其實,蜀國此次真正的行軍路線是從漢中出發直奔祁山,蜀軍一路向北最終到達天水、南安、安定三個郡縣。
從上面的路線和用兵謀略可以看出,諸葛亮這位三國最出名的謀士直接開了一把高端局。
然而,如此漂亮的開局并沒有讓蜀漢的第一次北伐取得開門紅,諸葛亮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派馬謖守街亭。
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
當時,諸葛亮從祁山直奔隴右,在這里與魏軍上演了遭遇戰。諸葛亮派出馬謖守街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拖住魏軍,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以便順利拿下隴右一帶。
曹魏的大軍想要支援隴右地區,必須要經過街亭,所以這個地方是咽喉要道,就這樣歷史上著名的事件「馬謖失街亭」發生了。
馬謖不聽諸葛亮的話,把大軍駐扎在山上,以至于被張郃包了餃子。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由于馬謖失守街亭讓整個的戰局發生了大逆轉,曹魏隊伍在隴右順利匯合,與諸葛亮所帶領的蜀漢大軍展開激烈的戰斗,結果以蜀漢的失敗而告終,諸葛亮不得不班師回漢中。
馬謖失街亭成為第一次北伐戰爭的轉折點,諸葛亮前面所有的部署皆功虧一簣,三國著名的橋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演,可即便馬謖被斬對于整個戰局也沒有任何幫助。
戮謖以謝眾。
第一次北伐以王炸開局卻最終敗得很慘,這次北伐蜀國到底損失有多慘重呢?
單從損失的將領數量就可以看出,這次諸葛亮一共損失了11位大將,讓本來就已經人才凋敝的蜀國更是雪上加霜。
諸葛亮寫的《后出師表》中提到了第一次北伐失去的8位將領,其中最有名的是趙云。
趙云并不是直接死于戰場上的,他和鄧芝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所帶領的軍隊本來就不是主力部隊,任務是為諸葛亮所帶領的主力部隊爭取更多時間。
然而,馬謖失街亭之后曹魏大軍分多路進攻,導致趙云這一支軍隊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最后,雖然趙云成功的完成諸葛亮交給自己的阻擊任務,但是這次戰斗讓本就上了年紀的趙云心力交瘁。
趙云回到蜀國之后沒多久便因病去世,因此諸葛亮在《后出師表》中也將趙云算在這一伐折損的將領中,第二位在蜀漢北伐中折損的名將是閻芝。
章武二年劉備率領大軍發動了對東吳的戰役,史稱夷陵之戰,又名猇亭之戰,這一戰成為三國三大戰役中最后一場轉折性的大戰。
當時,孫權派出陸遜作為戰斗總指揮,與劉備帶領的蜀漢大軍相持了八個多月,最終東吳取得了勝利,可是在這次戰斗中閻芝下了大功。
劉備戰敗損失慘重,作為巴西太守的閻芝召集了5000人馬,由馬忠帶領為劉備補充戰斗力。同時,閻芝也是張飛麾下最重要的將領之一,可惜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閻芝陣亡。
其余六位陣亡將領分別是馬玉、丁立、陽群、白壽、劉頜以及鄧銅。蜀漢首次北伐由于戰爭折損8位大將,特別是以趙云為代表的蜀國第一代、第二代將領班底到此所剩的人數寥寥無幾。
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
還有三位將領屬于非戰斗減員,他們由于違背軍令失守街亭被諸葛亮斬殺,這三位將領分別是馬謖、張休、李盛。
馬謖由于自己的失敗「名留青史」,李盛所留下的記載也并不多,能查到的就是與馬謖一起被斬首。
三國時期能查到的叫張休的人一共有三個:一個是東吳名臣張昭的兒子,第二位曾經擔任魏國的廬江郡太守,關于蜀漢張休記載的資料也并不多。
《三國志》中第一次出現蜀漢「張休」這個名字,就是由于在街亭之戰中失利,與馬謖一起被諸葛亮斬首。本來蜀國人才就存在嚴重的斷層,這下又折損了11位將領,簡直是雪上加霜。
除了以上十一位大將之外,其它的人才損失更是數不勝數,諸葛亮在《后出師表》中有提及。
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
既然第一次北伐慘敗,為何諸葛亮還要堅持北伐?
第一次北伐便出師不利,仍然沒有阻擋住諸葛亮北伐的決心,因為當時蜀國所處的情況導致北伐成為必選項。
現代人在講三國的時候總是將魏蜀吳政權比作三個企業,這就導致了一個邏輯錯誤,企業經營不善可以申請破產也可以被并購,權力的斗爭卻是你死我活。
魏蜀吳三國都有一致的目標,就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當時蜀國面臨的兩條道路,一條路是修煉內功讓自己強大到足以和魏國抗衡,而另一條路就是北伐。
其實這兩個目標殊途同歸,出發點都是為了讓蜀漢政權更長久。當時,蜀國的實際情況是無論怎麼修煉內功、加強內部的建設,都無法強大到擁有和魏國一樣的實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數據就是人口,蜀漢政權的總人口在巔峰時期也不足百萬。
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魏國的人口保守估計至少是蜀漢政權的五六倍,畢竟蜀漢僅僅只有一州之地,而魏國卻有九州之地(漢武帝設立刺史制度將天下分13州,九州在曹魏、一州在蜀漢、2州在東吳,剩下一州平攤)。
權衡利弊之下,主動北伐反而能讓蜀國擁有一線生機。這就相當于一場豪賭,蜀國的牌本來就不如魏國的多,主動出擊給對手制造犯錯的機會自己才有翻盤的可能。
其實曹魏朝堂也是這麼想的,曹魏朝堂曾出現過這樣一次朝議,主題大致意思就是滅亡蜀國是打還是耗,最終曹魏的皇帝采納了臣子的建議采取「耗」的辦法。
自古以來,蜀漢就占據著山川之利,戰爭年代那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使得蜀漢大地得以安定有序的發展,是亂世中建立新政權的最佳基地。
可是,蜀漢的優勢在和平年代就轉變為了劣勢,因交通受阻他們的經濟發展必然會受到限制。
也就是說蜀漢的發展有一定的上限,曹魏占據九州的發展上限要比蜀漢高得多,以「耗」的方式完全可以不戰屈人之兵。
事實也的確如此,多年后曹魏分兵多路進攻蜀漢,鄧艾更是偷渡陰平小道。結果,蜀漢將所有的兵力都投入到前線戰場,以至于無兵可用的成都被鄧艾「偷了家」。
回過頭來再看諸葛亮的北伐,不免讓人感慨最可惜的就是第一次北伐,本來勝券在握的蜀漢軍隊,因為馬謖沒有守住街亭最終導致滿盤皆輸,可惜可嘆。
總的來說,諸葛亮率領蜀國軍隊六次北伐,離勝利最近的就是第一次北伐。
這也是用兵謹小慎微的諸葛亮最瘋狂的一次,然而蜀軍還是折戟沉沙,包括趙云在內的11位將領也因為這次北伐失去了生命。
后面的五次北伐或許諸葛亮也知道那是打不贏的戰爭,但他仍然拿出巨大的勇氣,帶著自己浪漫主義的理想和劉備曾經的期許毅然踏上了北伐曹魏的征程。
《出師表》中諸葛亮這樣寫到: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這大概就是這位智者人生的終極目標吧。對于這件事情,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