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普遍認知里,商紂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據說他繼位后,便開始了作惡多端的三十年,推行嚴酷的刑罰制度、對百姓橫征暴斂、對外多次發動戰爭。
在紂王的殘暴統治下,百姓民不聊生,天下生靈涂炭,最終周武王率領軍隊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朝軍隊,并殺死了紂王,宣告了商朝的滅亡。
在相傳由孔子編纂而成的《尚書》中,記載了周武王的軍隊僅在一天之內便大敗商朝的軍隊,殺死紂王滅亡了商朝,原文為「時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這段記載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時,得到了實物印證。
1976年3月,陜西臨潼出土了一件青銅器,上面鐫刻著銘文,經過文物專家和歷史專家的考證,這件青銅器上鐫刻的銘文,講述的是周武王率軍滅亡商朝的故事。
據銘文顯示,周武王在清晨時刻,領軍與紂王軍隊交戰,不到日落之時便已取勝。青銅器上鐫刻的原文是「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這與《尚書》中的記載相互印證。
出土的青銅器是一件利簋(guǐ),因其記載了武王伐紂的故事,因此得名「武王征商簋」,被收藏在國窖博物館中。
作為歷史上著名戰役之一的牧野之戰,在短短的一天之內便結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直接終結了商朝和紂王的統治,八百年的周朝就此建立。
但在這其中卻有一個謎題,那便是根據一些傳世文獻和有關專家的考據,商朝在紂王時期,軍事方面并不弱,兵力也要數倍于周,為何會在牧野慘敗,以至亡國?
文獻記載中,有紂王在渭水一帶舉行軍事演習,討伐有蘇氏、征討東夷等記錄,其次在所發現和破解的甲骨文、金文資料中,有紂王東征的記載,如「十五祀王來征夷方」、「伐夷方無敄」等,而且最終平定了夷方,并虜獲了大批俘虜。
再者,古代的朝代都是以武建國,商朝的建立是由商湯帶領軍隊,戰勝夏桀后完成的,而且根據文獻記載,商朝的兵力十分充足,早在武丁當政時期便能一次出兵上萬。
而彼時作為小部落的周,兵力十分稀少,哪怕是後來西周鼎盛之時,兵力也不過三萬之數,更何況部落時期了。
這些都說明了紂王時期,商朝的軍事實力并不弱,但為何在牧野之戰中,于一日之內匆匆敗下陣來,僅此一敗便葬送了整個王朝,紂王也身死道消?
更何況牧野之戰的發生地,位于今天的淇縣一帶,于都城殷還有兩百多里的距離,即使是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紂王在兵敗后,也完全可以退守朝歌,再組織軍隊進行反抗。
另外作為對比,商湯滅夏時前后總計進行了十幾次戰爭,才終于滅亡夏朝,在傳說中,黃帝也是九次征戰蚩尤不勝后,才在逐鹿之戰中擊敗大敵,可商朝和紂王卻僅僅在兵敗牧野之后,便徹底消亡,這不禁讓人困惑。
在對安陽殷墟遺址的多年考古探究后,結合有關歷史資料和文獻,專家們為我們解答了這個謎題。
首先,牧野之戰發生時,已經是紂王在位的第三十年,經過長期的暴政,商朝內部早已經是哀聲怨道,百姓深受其害,就連統治階級內部都出現了矛盾,此時的紂王早已經失去了民心。
除了暴政外,紂王的剛愎自用和狂妄自大,也成了葬送他的原因,在姬昌逐步壯大的時候,朝中便有大臣向紂王進諫,勸說盡快除掉姬昌的周部落,以絕后患。
然而紂王在聽聞后卻不以為然,自認為天子的他狂妄自大地說到:「區區姬昌而,能奈我何?」
而反觀周部落,在早期的發展中,經過幾代首領的努力,周人逐步強大,以至于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時,商朝的統治者都承認古公亶父的賢德:「命周公宣父,賜以岐邑。」
周文王繼位后,繼續禮賢下士,與殘暴的紂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許多人才紛紛投入周文王麾下,為武王進行伐紂戰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其次,根據《呂氏春秋》的記載,武王伐紂時,在商朝內部是有著內應的,周武王將進攻的日期告訴了膠鬲,讓他回去后告訴其主,史料原文為「
武王曰:吾已令膠鬲以甲子之期報其主矣」。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周武王口中的「其主」,肯定不是紂王,而是他在商朝的內應,此時的膠鬲也已經是周武王陣營的一員。
《國語》中有這麼一段文字:「膠鬲比而亡殷。」意思就是說膠鬲在武王滅商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膠鬲外,周武王還曾與商朝的伯夷、數齊等人交往,并將他們拉攏到了自己的陣營。
所以在牧野之戰后,商朝頃刻間崩塌并非偶然,而是武王軍隊和商朝中反對紂王的勢力的里應外合,
除了軍事上的潰敗,還有一點也是商朝頃刻滅亡的重要原因,這便是考古學家發現,都城殷居然沒有城墻。
殷地在商朝中后期成為了都城,這是因為盤庚繼任后,將都城遷到了殷地,在商朝建立之初,最早的都城在如今的河南商丘,後來經過了五次遷都,最終定都于殷。
遷都殷地后,盤庚便著手開始修建城池,隨著時間的發展,百姓逐漸在此地安居下來,直到朝代滅亡。
但是根據專家對殷墟遺址的考古發現來看,這座貴為國都的城池,卻始終沒有發現它的城墻,也就是說,如果發生戰事,那麼整座都城都會暴露在敵軍的攻擊下。
有專家認為,應該是城墻在城池被攻破垮塌,又被埋藏地下千年,早已經化為黃土,和大地融為一體。
但國家社科院的一位教授卻發表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安陽殷墟遺址的整體布局,已經被摸清,始終沒有看到城墻的痕跡,所以當初在建立城池時,就沒有建立城墻。
在古代,一座沒有城墻的城池在面對敵襲時,幾乎不具備防御能力,守城的士兵只能出城作戰,不能依靠城墻地形來御敵。
此時的紂王只剩下兩個選擇,第一就是退守朝歌,考古發現朝歌是有城墻的,第二便是在殷郊地區,再與周軍進行一場戰爭。
但前文提到,商朝的統治階級出現了矛盾,導致了紂王兵敗后,內部勢力反叛,斷送了紂王回朝繼續組織軍隊作戰的可能,在《六韜》中有這樣的記載:「甲子之日,至牧之野,舉師而討之,紂城備設而不守。」也就是說,紂王發現軍隊內部有內應,內應不僅投敵還將朝歌城門打開,導致朝歌完全失去了該有的御敵作用,紂王前有兵敗,后有叛將,已經走投無路。
因此武王在牧野擊敗商軍后,得以迅速向著都城進發,由于殷城沒有城墻抵御,再加上此前的兵敗已經使城中之人人心惶惶,以致于毫無抵抗之心,待周武王率軍抵達后,都城被迅速攻破,商朝就此滅亡。
關于紂王究竟是怎麼死的,有很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周武王在攻破商朝后,紂王慌忙逃亡,一直逃到了鹿台,此時的他已經筋疲力盡,自知回天無力后,紂王身穿玉衣,投火自焚而死。周武王趕到后,將紂王的首級砍下,并掛在白旗桿上示眾。
另一種說法是周武王攻入殷城池,俘獲了紂王,將其當眾斬首;郭沫若還曾提出過紂王是自縊而亡的說法,但紂王究竟是怎麼死的,至今還沒有一個徹底的定論。
紂王死后,周武王隨即處死了禍國殃民的妲己,其后將比干的墳墓重新修葺,命紂王的兒子武庚繼位,并要求他施行盤庚的德政,就此之后殷商成了周的屬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周人在滅商之后,并沒有將前朝皇室屠戮殆盡,反而將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封爵于舊都商丘,建立了宋國,來延續殷商的后代。
不僅如此,周成王還特許宋國使用天子禮樂,來祭祀商朝的宗祀,與周為客,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地位超然。試想如果是紂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以他的性格,定會將周部落屠戮殆盡。
微子啟的后代便是歷代的宋國國君,殷商移民也得以在宋國繁衍,直到公元前286年被齊楚魏三國聯手所滅。
但未徹底消滅商朝的勢力,在周武王死后成了周朝維護統治的不穩定因素,曾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周復商」的戰事,比如紂王之子武庚,一心想著復國,便發動了「三監之亂」,不過在周公旦等人的努力下,武庚的叛亂被平定,殷商復國失敗。
綜合來看,紂王的失敗和商朝的滅亡,與他個人的暴政以及性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亡國之君,但近代以來,出現了紂王并非暴君的說法,然而對于這段逝去已久的歷史,我們似乎再也無法找尋到它真實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