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的局面中,不論是土地、人口還是軍事、政治實力,曹操集團無疑是實力三方勢力當中最強大的,同樣也是最有可能將天下重歸一統的。
然而曹操曾評價自己:「假使社稷無有孤,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句話恰好證明了曹操的能力,以及他不能統一三國的兩個性格缺陷。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從曹操的封王前的經歷來看,在他被舉為孝廉擔任洛陽都尉的過程中,年輕曹操就開始展露出自己的作為「能臣」的實力。
面對貴胄云集的洛陽,曹操鐵面無私,于衙門外立五色大棍十余根,專治不守律法的達官貴人。
當時十常侍之一蹇碩的叔叔犯了禁律,被帶到曹操面前。蹇碩叔叔囂張地質問曹操能拿他怎麼辦,面對此人的囂張跋扈,很多人忌憚蹇碩在朝廷的權力地位,不敢對其用刑,都在勸說曹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可曹操哪里忍得了蹇碩叔叔在堂前罵罵咧咧,當即下令杖殺,根本不考慮后果。
而在「黃巾之亂」時,許多官員都以鎮壓叛亂的名義趁火打劫,使得老百姓既畏懼黃巾賊,又害怕朝廷官員。
但曹操是為數不多的辦實事的人,他聯手皇甫嵩等人與黃巾賊波才對峙,用計火攻得手,逆轉了官軍碰見黃巾賊就望風而逃的局面,曹操的軍事才能也自此得以彰顯。
黃巾之亂后,董卓入主朝堂成為丞相。成為權臣的董卓先是廢掉了漢少帝,將漢獻帝推上皇位,而后他不臣之心愈加明顯,居然毒殺了被廢的漢少帝和其皇后。
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唯有曹操站了出來,用刺殺向朝廷證明普天之下還是有忠勇之士的。然而這次刺殺計劃并不成功,曹操險些被董卓義子呂布發現,慌忙逃出京城。
逃亡的路上,曹操依舊沒有放棄拯救搖搖欲墜的東漢朝廷,他與袁紹等人發布檄文,集結起十八路諸侯一同討伐董卓,匡扶漢室。
萬萬沒想到,諸侯同盟軍在虎牢關遭受呂布的阻攔后,逐漸失去前進的動力,進而為了權力、地盤和糧草互相爭斗。
江東孫堅(孫權父親)得到了皇帝的傳國玉璽,不愿交給袁紹,兩人險些發生戰爭;兗州太守劉岱向東郡太守喬瑁借糧,喬瑁不給,劉岱便率軍沖入喬瑁軍營,殺死了喬瑁。
董卓未死,天下諸侯卻已然互相征討,曹操滿目凄涼。哪有什麼忠心耿耿?全是利益使然而已。
董卓死后,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相互爭斗,漢獻帝居無定所。曹操毅然決然恭迎圣駕,他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大做強,用武力消滅所有割據軍閥。
曹操先是收拾掉了呂布、張繡等盤踞在中原的勢力,然后清掃了壽春稱帝的袁術集團,并趕跑了他的一生之敵劉備。此時整個中原都被他牢牢控制住。
可曹操還不能放松,西邊仍有馬騰父子、張魯、劉璋等諸侯,南方還有劉表、江東孫氏和劉備,最棘手的是北方,袁紹一直對曹操手中的漢獻帝虎視眈眈。
為了防止腹背受敵,曹操不得不跟實力最強的袁紹開戰。終于,雙方在官渡爆發大戰,并以袁紹的慘敗結束。
那麼此時的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為何不能一鼓作氣統一天下呢?這就不得不提曹操的兩大性格弱點了。
統一北方后,曹操在朝廷的地位越來越高,也越來越自負。為了追擊劉備,他甚至向孫權發出邀請,希望能和孫權一起并肩「狩獵」 。
表面上來看,曹操的意思是此次征伐的目標只是劉備,希望孫權不要干預。可實際上,在孫吳集團的解讀中,這次邀請著實具有了一定的侮辱性質。
孫權乃東漢一鎮諸侯,掌握著軍隊和土地,曹操只是丞相身份,說白了兩人身份應當是對等的。這個所謂的「邀請」更像是一種命令和威脅,這是孫吳集團不能接受的。
于是,曹操此次的軍事行動,逼得劉備和孫權連夜結盟,于赤壁和曹操展開決戰。曹操北方的軍隊根本不擅水戰,再加上天氣原因,孫劉聯軍趁勢放火,曹軍艦隊被大火吞噬。
其實曹操完全不用與孫吳集團開戰,至少如果沒有那麼自負,好言相慰,想必孫吳集團也不會為了無立錐之地的劉備招惹曹操集團。這樣一來,曹操不僅沒有鏟除劉備,反而又多樹立了一個敵人。
赤壁戰敗后的曹操仍然不改自負的本色,益州劉璋被漢中張魯欺壓,原本劉璋想要求助于曹操,令手下張松去許都拜謁。張松其實早就看不上自己的主公劉璋,他想為蜀中百姓尋得一位明君。
所以在拜謁曹操之前,預先把西川地圖制作好帶在身上,準備獻給曹操。然而曹府上下都很高傲,面對遠道而來的張松絲毫沒有展示出禮節,讓張松等了又等。
等到張松見到了曹操,心中早有不悅,但又為了蜀中百姓,他還是幻想著曹操是一個明主。于是,他故意嘲諷了曹府的怠慢,以及朝廷的制度,借此觀察曹操的肚量。
聽到張松這麼說,曹操憤怒不已,但是礙于面子,他并沒有懲治張松。第二次見面時,曹操向張松展示自己的軍隊。
豈知張松直言道:「丞相戰無不勝,比如當年與呂布濮陽之戰,與張繡皖城之戰,與周郎赤壁之戰。」
張松所言全是曹操打得敗仗,這下曹操再也忍不了了,差點斬殺張松。經過臣屬勸說,曹操這才把斬刑換成了杖刑。張松長嘆一口氣,去荊州見了劉備,并獻上地圖,為劉備入蜀提供了便利。
以前的曹操完全可以正視自己的缺點,可現在由于他的自負,讓張松喪失了對曹操的信心,沒有交出西蜀地圖,令曹操失去統一西南的機會。
後來,在曹操消滅掉了西北馬騰父子和韓遂的勢力后,緊接著拿下漢中張魯,并上書「請求」漢獻帝將其封為魏王。
原本曹操身為丞相,已經位極人臣。就算是天下不少人視其為「漢賊」,可他終歸沒有做出為害漢室的事情。反倒是連年征戰消滅了大量割據軍閥,給老百姓喘息的時間。
所以,盡管漢室宗親例如劉備等人極其厭惡曹操掌控朝堂,卻沒有絲毫辦法向對付當年董卓一樣,廣發檄文咒罵曹操的不臣。畢竟曹操如果真的有想法,他比董卓能更輕松的取代漢室。
可就是這次逼迫漢獻帝封王的舉動,給天下人落下了口實,也給后世對于曹操的評價造成了影響。就連追隨曹操多年的荀彧,也對曹操產生了芥蒂,最后被曹操逼迫自盡。
自此,曹操集團內部也開始審視自己,守舊派的政治觀念和二荀一樣,之所以投靠曹操是認為曹操是能夠匡扶漢室的能臣,誰知事情會發展到這種局面。
革新派倒是無所謂,曹操地位越高,他們的利益就會更穩固,這也為將來曹丕代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兩派人心各異,加之二荀的死對曹操打擊很大,他也慢慢減緩了自己一統天下的腳步,由進攻轉為防守。
除了自負以外,曹操的疑心病也越來越重。最開始曹操的疑心是因為統一北方的時候,袁氏門徒眾多,想要刺殺他的也多。例如徐他等謀士,若不是許褚護衛,曹操很可能在官渡之戰之前就退出歷史舞台。
等到北方統一后,漢獻帝對曹操不歸還權力很是不滿,召集外戚和劉備、馬騰等人發起衣帶詔,想要鏟除曹操。
曹操發現后憤懣不已,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卻沒有對漢獻帝動手。從此之后,曹操疑心病越來越重,甚至自導自演一出「夢中殺人」的戲碼,致使近侍和丫鬟都不敢在曹操休息時靠近。
最明顯的一件事,就是楊修自作聰明剖析曹操口令「雞肋」的故事。曹操由于天氣原因不想再繼續戰斗,將口號制定為「雞肋」。楊修告訴大家丞相已有了退軍之心,使得許多將士都開始收拾行裝。
此舉完全擾亂了軍心,也著實讓曹操十分忌憚。這麼一個能夠猜到自己想法的人,怎麼能留在身邊?于是曹操二話不說殺了楊修。
楊修之死也可以說是曹操的一種手段,有了夢中殺人和楊修作為例子,聰明人不敢再隨便開口,愚蠢的人畏懼他的猜忌。
就這樣,曹操集團內部逐漸產生了「多做多錯,少說少錯」的氛圍,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曹操統一天下的腳步。
綜上所述,就像曹操自我評價的那句話一樣。漢朝離了他或許真的會有很多人稱王稱帝,這是一句實話,也凸顯了曹操的自負。
同時又顯示出他的多疑,難道像劉備之類的諸侯,真的會威脅到朝廷的統治嗎?就沒有共存之道嗎?
因此,由于各種客觀原因的影響,造成了曹操的性格浮動,并鑄就了曹操「自負」、「多疑」的性格缺陷。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更強大的對手,或是徹底瓦解漢室,曹操很難再整合、團結起自己的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