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總是不乏俊杰英豪。在泱泱千年歷史中,能文能武的名臣將領又何其之多,像辛棄疾、陸游等人都是下馬執筆定乾坤,上馬拿劍殺四方的將領人物。
不過,在唐朝也有這樣一個能文能武的人物,他就是顏真卿,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也是唐朝名臣。顏真卿的書法自成一派,他與柳公權齊名,其書法被稱為「顏筋柳骨」,他的字跡蒼勁有力又氣勢恢宏。
歷史上顏真卿就如他的字一樣巍峨方正,鐵骨錚錚。如果不是真正了解顏真卿,恐怕沒有幾個人知道,他還是歷史上有名的忠臣。
顏真卿的早年生活十分不容易,他三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只由母親辛辛苦苦撫養。在顏真卿的記憶中,母親的形象十分高大,她雖然是弱小的婦道人家,卻博古通今學識非常淵博,是當時不可多得的才女。
小時候的顏真卿在母親的諄諄教育下,這才一天天成長起來。也正是因為如此,母親的份量在顏真卿的生命中占比很重。
公元734年,25歲的顏真卿如愿登第, 本以為從此以后他大可揚眉吐氣,可他的仕途并不順遂,相反總是充滿諸多困難。
舉個例子,顏真卿的性格太過于忠烈剛直,惹得朝堂上很多人有所不滿,前有楊國忠排擠他,后有宰相楊炎和奸相盧杞共同防范他。
整個朝堂之上,顏真卿幾乎沒有可以與之交心的朋友。不過,他不屑于這些人為伍,畢竟以他的性格來看,他也做不到趨炎附勢,做人最重要的還得是跟著感覺走。
在皇帝面前,顏真卿永遠都是勇于直諫,根本不畏懼黑暗勢力,哪怕頭破血流都不怕。有一次,顏真卿發現李延業在自己府中私自設宴邀請西藏客人,還私自使用車駕儀仗,其排場之大讓人咋舌。
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使用車駕儀仗,就連皇后都沒有資格享用這種儀仗隊,可別提李延業這種外官。所以李延業的這種做法無異于在挑戰皇威。
但李延業可不是一般人,他有個不同尋常的身份——唐玄宗的御前寵臣。一般人都不敢輕易招惹他,如果貿然冒犯,這無異于以卵擊石。
可顏真卿是何許人也?他根本不怕李延業的狐假虎威,李延業碰到顏真卿只能自認倒霉。只見顏真卿一紙御狀直接將他告到皇帝面前,當面痛陳李延業罪狀。
起初,唐玄宗本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油鹽不進的顏真卿卻沒打算放過李延業,他抓住李延業得把柄不斷上書,最后搞得唐玄宗沒轍,只能將李延業貶謫出京。
經過這次事件后,朝堂上風氣肅然一新。官員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有收斂,生怕自己的高調行為被顏真卿抓住。
真正的顏真卿可不僅僅是諫臣那麼簡單,他還是朝廷不可多得的寶藏。
公元755年,也就是安史之亂前夕,當朝堂上歌舞升平,唐玄宗盡情傾倒在溫柔鄉,其他臣子聲色犬馬,完全沒有察覺到安祿山的細微變化時,只有顏真卿以極其敏銳的嗅出安祿山的狼子野心,也嗅出「山雨欲來風滿樓」 的血腥氣息。
顏真卿知道,一場不可小覷惡戰即將來臨。為了力挽狂瀾,他表面上不動聲色,私底下主動聯絡河北周邊郡縣,讓各地群眾廣積糧、高筑墻,以備戰時所需。
在安祿山大軍逐漸向長安逼近時,顏真卿自知留給大唐的時間不多,他心急如焚,不斷策馬游走于河北各地,主動說服老百姓及時參軍報效國家。
老百姓將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們十分敬重顏真卿的為人,不管顏真卿干什麼,老百姓都會跑出家門不遺余力地支持他。
果不其然,當安祿山攻破長安時,早就做好迎敵準備顏真卿成竹在胸,只見他振臂一呼,周圍十七個郡郡紛紛響應。
正是他的明智和遠見,為大唐在短短幾天之內籌集到20萬大軍,也讓河北在周圍城郡淪陷時免去戰亂之苦,不得不說顏真卿用兵如神可見一斑。
亂世之中群臣尚且茍安活命,何況是逃跑長安的唐玄宗。
但顏真卿現在國家危難之際勇敢站出來,他沒有退縮,沒有害怕,而是勇往直前與李光弼等將軍共同討伐叛軍。他的大義凜然就算跨越千年,直到今日都令世人感慨萬千。
顏家滿門忠烈,除了顏真卿外,當叛軍兵臨城下時,顏家幾乎是不分男女老少全家上陣。這場戰亂中,顏家戰死者少數也有30人,幾乎遭遇滅門,可嘆他顏家巍巍風骨滿門忠烈。
不知道,大家可還記得那個著名的《祭侄文稿》?曾幾何時,這份文稿被評為「天下行書第二」,但是在當時,顏真卿寫這篇稿子時絕對字字泣血句句含淚。
在那場戰爭中,他的侄子顏季明和堂兄顏杲卿為了抵御敵人先后被叛軍所殺,堂兄被亂軍殘忍肢解,年少的侄子顏季明最后也只保留人頭,頭部以下的遺體早就遺失在戰亂中。
當顏真卿看著侄子那殘缺不全的遺體時,瞬間肝腸寸斷涕泗橫流,這種悲傷力透紙背,令聞者無不落淚!
然而,命運沒有善待顏真卿,這樣的忠臣名將并沒有如愿安享晚年,70多歲的顏真卿還在策馬馳騁在戰場上。
公元784年,滿頭白髮的顏真卿因為拒絕投降,被叛將陷害縊殺,結束了波瀾壯闊的一生,他最終猶如流星劃過大唐,隕落在那時的天空上。
顏真卿死后,大唐的筋骨真正散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