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時期,有這麼個故事,有兩個武將在戰場上立了功回朝,論功行賞時,乾隆分別問二人想要什麼賞賜,一個暗示想升官,一個明說要美女。
乾隆皇帝的賞賜是倒是照給了,但這二人的下場卻完全不同。
皇帝賞賜這回事,從來都不是說要就要的,表面看皇帝是在嘉獎有功之臣,其實是在用賞賜的借口,對臣子進行各種考驗。
這種背后的暗斗,往往比戰場上的刀劍還可怕,因為它殺人不見血。作為臣子,就需要無時無刻揣摩皇帝的心思,否則,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兩位將軍行賞的故事,還要從大小金川之戰講起。
這是一場曠世持久戰,從乾隆十二年,一直打到乾隆四十一年,打了近三十年。
乾隆年間,清朝確實蠻有錢,但這麼幾十年的仗打下來,清政府國庫再有錢,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金川之戰,清政府總共投入了近60萬的人力,花掉白銀7000多萬。如此大的損耗,乾隆并不可惜,反倒認為這是他「十全武功」排第二的功績,令他十分驕傲。
雖然花費巨大,但乾隆對金川這個地方發動戰爭,也不是賭一時之氣,是為了平定西南少數民族的叛亂。
金川這個地方,面積不大,人口也只有幾萬,但仗著地理位置易守難攻,生生拖了清政府好幾十年。
川西藏族聚集地,自然環境惡劣,交通閉塞,生活、生產方式都很落后,各個部落的土司互相搶奪、兼并,導致戰亂不斷。
最為關鍵的是,他們之間形成割據勢力,不服清政府的管束。
為了穩定當地的局勢,維護大清國統一,乾隆誓死也要把金川打下來。
在金川之戰中,有兩個滿人將領表現出色,為戰爭最后的勝利,立了不少功,這兩人分別是烏爾登和海蘭察。
烏爾登和海蘭察兩人,在戰爭中配合得當,全擊敵軍,戰事結束后,這兩人的名字,乾隆已然爛熟于心,等著他們回京就行封賞。
由于是非同尋常的功勞,乾隆還是決定,先問問他們自己的意見。
海蘭察和烏爾登的出身不同,受家世影響,突然被皇帝允許,可以自己提賞賜要求,他們的想法也不同。
海蘭察是清朝普通家庭出身,熱愛習武,希望長大后參軍,為自己掙個好仕途。
而烏爾登是清朝貴族出身,從小衣食無憂,家人的熏陶,讓他學會處世靈活,且八面玲瓏。
烏爾登進宮當侍衛,靠的就是雄厚的家庭背景。侍衛可不是普通的差事,保衛皇宮,算是凈身伺候皇帝的差事,不是誰都能選中的。
和珅在成為乾隆跟前的大紅人之前,也是皇宮的侍衛。
所以,當乾隆問到兩人想要什麼賞賜的時候,烏爾登率先跪下謝恩,表示能為皇上效力已是榮幸,家族深受皇恩,保家衛國是他應盡的責任,只希望能以后能繼續為大清守住江山,不敢再奢求別的賞賜。
而海蘭察則表示,想再娶兩個小妾,這話一出,逗樂了乾隆。
像烏爾登那樣說話,彎彎繞繞的大臣乾隆見得太多了,這些大臣說話滴水不漏,要給予賞賜,乾隆還得自己去摳腦袋。
海蘭察直接了當地說要美女,不用乾隆多想,于是當即就承諾,會挑幾個合適的美女賞給他。
可烏爾登就沒有海蘭察這麼好運了,他說他不求賞賜,只求為大清守好江山,這是什麼都不要嗎?江山該怎麼守?當然是需要兵權了。
所以他表面說得不求賞賜,實際是想加官進爵,這種言外之意,乾隆這個老狐貍不會聽不出來。
烏爾登對權力的渴望,表現得如此明顯,乾隆給他封了官職后,便將他冷落到一邊,不給實事做。升官誰不想呢,可
皇帝是很介意臣子,想獲得權力的野心的。
烏爾登有權無實,心里十分愁悶,不注意就犯下小錯,乾隆正好拿這些不痛不癢的問題,將他問罪,革職查辦。最后,烏爾登落了個斬首的下場。
海蘭察因為表現的沒有城府,且對權力沒有太大的渴望,乾隆覺得他性子豁達,就算偶爾有小錯,也頂多呵斥兩句就完了。
于是海蘭察的官運,一路順風順水,先是提拔為正紅旗蒙古都統,后又升為參贊大臣、領侍衛內大臣。
乾隆四十六年和四十九年,甘肅回民起義,海蘭察均參與了鎮壓。
乾隆五十二年,跟隨福康安鎮壓台灣的起義;乾隆五十六年,再次隨福康安攻打西藏,被封為一等超勇公。
海蘭察病逝后,乾隆賜了謚號,并將他位列紫光閣功臣。扮豬吃老虎的技能,海蘭察用得相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