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一代之興亡,系于宮闈。嗚呼!豈非天哉?豈非天哉?——《清史稿》
趙麗蓉表演的小品《打工奇遇記》中,鞏漢林飾演的老板曾要求趙麗蓉扮演慈禧陪客人吃飯,后者的一句台詞讓人忍俊不禁:「不行!我是八輩貧農,她的成分太高,我當不了這個!」
這句台詞一出口便引來了哄堂的笑聲,同時這句話也揭露出一個事實:即便過去這麼多年,慈禧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形象依舊如此深刻,窮奢極欲的生活仍然被人們所熟知。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有一對夫婦攜帶著四顆夜明珠上交給國家,而這四顆夜明珠就是慈禧生前的御用之物,這讓人非常不解,為何這對夫婦為何會持有這樣的國寶?
亦或者說這四顆夜明珠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執掌大權的太后
公元1835年,北京城中的一戶葉赫那拉氏的滿人家中出生了一個女嬰,只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這個女孩在將來會成為滿清政府真正的掌權者,權力將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她便是后來的慈禧。
封建社會時期,女性很小的時候就會被教導三從四德,并且要接受纏足的陋習,他們很小就會用紗布限制腳的生長,最終收獲一雙畸形的雙腳。
出現這樣事情的原因與當時人們的畸形審美觀念當有關,女性擁有一雙秀氣的小腳才是最美麗的,這也是「三寸金蓮」一說的來源之一。
女性一旦接受了裹腳,終身便要忍受腳掌畸形的痛苦,如果無人攙扶的話行走都十分困難。畸形腳掌也限制了女性的人身自由,所謂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體現了女性的守節,但又何嘗不是一種無奈呢!
即使如此,這樣的陋習在大家閨秀當中卻格外受到重視,如果不纏足就說明這個女子不夠端莊。幼年的慈禧見到姐姐因纏足而飽受痛苦,她便十分痛恨這樣的做法。
父母為其纏足時,她進行了激烈地抵抗,并以絕食的方式要求家人放棄為她纏足。絕食兩天之后,家人只好妥協,慈禧也得以擺脫纏足帶來的痛苦。
從這件事情上便可以看出,幼年時期的慈禧便有著獨立自主的思維方式,并敢于為自己的目標而奮起反抗,正是這樣堅強而倔強的個性,讓她在后來的政治生涯中能夠大權獨攬爬到權力的巔峰。
大約在17歲時,慈禧經選秀入宮并賜號蘭貴人,成為了咸豐皇帝的侍妾。
據說咸豐皇帝雖然身體羸弱,但對女性的欲望卻十分強烈,皇宮中有四位女子頗得咸豐皇帝的恩寵,皆被他以花命名,被賜號蘭貴人的慈禧就是其中之一。
入宮之后,智商情商雙雙在線的慈禧十分懂得如何討咸豐皇帝的歡心,咸豐皇帝對慈禧也十分的親昵。
相愛四年的慈禧為咸豐皇帝生下了一個兒子載淳,也是咸豐唯一的兒子,他就是后來的同治皇帝。
兒子的到來解決了困擾咸豐皇帝多年來后繼無人的問題,同時母以子貴的慈禧被晉升為懿妃,一年后又再次晉升為懿貴妃,此時她在宮中的地位已經僅次于皇后慈安。
實際上,慈禧雖然名義上不如慈安皇后,但權力上卻遠在慈安之上。首先她有一個兒子作為保障,其次由于咸豐皇帝無力承擔繁重的政務,心思敏捷又工于書法的慈禧還成為了咸豐皇帝的得力助手。
咸豐皇帝經常讓她為自己代筆,并針對國事發表自己的看法,慈禧得以干預政事,為后來的野心與人生路埋下了伏筆。
權力的副產品
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皇帝面對列強的入侵選擇逃亡熱河的避暑山莊暫避鋒芒,對于皇帝的這一決定慈禧曾極力勸阻,卻引起了咸豐皇帝的不滿。
出逃后的第二年咸豐皇帝在熱河病逝,臨終前他立幼子載淳繼位并設立八位大臣輔政,同時也給了慈禧和慈安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以此來維持政局的穩定。
只是,這八位大臣并沒有遵照咸豐皇帝的遺愿輔佐幼主,而是趁機想要把持朝政。見此情景,慈禧太后當機立斷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將政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同治皇帝繼位之后,慈禧與慈安成為了太后并在養心殿開啟了垂簾聽政的生涯,由于慈安對于政治毫無見解,所以朝廷便成為了慈禧一個人的天下,慈禧太后就此開始了屬于自己的政治生涯。
與諸多當權者一樣,慈禧太后獲得權力的同時,也擁有了巨大的財富,她的生活極盡奢華,程度遠超過普通人的想象。
當時的大清朝封建落后,西方列強卻早已完成了工業革命,軍事力量得到了極大地增強。
這些國家依靠先進的武器,開始在其他國家瘋狂掠奪財富,落后的大清朝自然也成為了他們眼中的肥肉。
很快清王朝便成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百姓則要忍受來自滿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的雙重剝削,日子變得十分艱難。
即便如此,慈禧太后卻依舊在紫禁城中過著逍遙快活的生活,絲毫不在乎百姓們的死活。從相關記錄中得知,當時的慈禧每頓飯要吃一百道菜,這些菜很多都是用珍貴的食材烹飪而成。
慈禧每道菜至多只吃一口,其余不愛吃的菜則根本不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抵如此。為了彰顯皇室的雍容華貴,慈禧在衣著服飾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
她每年用來購置胭脂水粉的銀兩就高達四萬兩之多,服裝也都是用名貴的絲綢制成,珠寶首飾的價值更是不計其數。據悉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有一半以上都用在了慈禧的身上。
巨大的消耗讓清政府根本沒有余力來發展國家和軍備建設,所以當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清朝軍隊簡陋的武器根本無法抵擋侵略者的步伐。
1900年八國聯軍開始攻打北京,毫無疑問清朝軍隊失敗了,進入北京后帝國主義強盜本色便顯露無疑,看到無數的珍寶和文物他們猶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悉數搶走。
無法搬運的則就地毀壞,圓明園這座美輪美奐的皇家園林,也在這次浩劫中遭到了毀滅性地破壞。就在西方列強肆意妄為之時,慈禧太后卻帶著光緒皇帝棄京出逃。
或許就連慈禧太后自己都沒有想到,四十年前她曾經極力勸阻咸豐皇帝死守北京,四十年后當她面臨同樣的困境時卻做出了同樣的選擇,讓人不由得感嘆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隱藏多年的秘密
由于沒有充分的準備時間,慈禧在出逃時來不及帶走積攢下的奇珍異寶,只能撿平日里最喜愛的珍寶打包。匆忙之際,慈禧讓一個宮女將這些珍寶塞到自己的枕頭當中帶走,之后便匆忙地逃出了北京城。
為了躲避洋人的槍炮,慈禧太后乘坐的車馬日夜兼程向西跑,其他的宮女和太監只能拼盡全力跟上馬車的腳步。
遠離北京之后,慈禧太后才停下車馬,這些人也才能與太后匯合,休整之后繼續朝西安進發。然而,抱著塞滿珍寶的枕頭的宮女,卻沒能趕上慈禧太后的腳步。
離開北京之后,她便與大部隊失去了聯系,雖然她也試著打探太后一行人的蹤跡,但由于所走道路有所偏差最終還是沒能與大部隊匯合。
無奈之下,失去方向的宮女只好重新考慮該怎麼辦,既然無法找到慈禧太后,而且以她對慈禧太后的了解,即便日后找到太后,慈禧也會對她的忠誠有所懷疑,很可能會對她痛下殺手。
思來想去,宮女最終決定回到老家找尋自己的父母,放棄西行追尋大部隊。由于宮中的服飾太過于顯眼,宮女便向周圍的農戶要了幾件衣服換上,將自己打扮成普通農婦,以避免路上遇到不必要的麻煩。
很快她就獨自踏上了回家的旅途,經過長途跋涉宮女終于回到了故鄉,只不過她看到的是家園的破敗,此時才知道家人早已去世多年,孤苦伶仃的她只好獨自一人在這里生活。
兩年之后,宮女聽到了慈禧太后重新回到北京的消息,但此時的她已在家鄉過上安穩生活的她,再也不想回到宮中,對于過去的事她只字不提,枕頭的事情更是守口如瓶。
隨著時間的流逝,慈禧太后最終因病去世,沒過多久滿清政府也退出了政治舞台。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曾經的宮女也年紀老邁,無依無靠的她依舊獨自生活。
幸運的是,鄰居家的兒子兒媳對她十分照顧,讓她在晚年時也有了依靠。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即將去世之時,這位老人(宮女)將珍藏多年的枕頭交到了照顧她的年輕夫婦的手中,而后便離開了人世。
這對夫婦對于枕頭的秘密毫不知情,以為這只是老人將自己的心愛之物送給了自己,于是便當做「念想」收藏了起來。多年之后的1964年,夫婦在整理自己家物品的時候,再一次看到了這個枕頭。
經過漫長的歲月枕頭早已經破舊不堪,可是當他們拿起枕頭時,里面的東西嘩啦啦地全部掉落了出來,看到這些東西夫婦著實大吃一驚。
那些掉落出來的東西全都是金銀珠寶,其中還有四顆雞蛋大小的夜明珠,即便這對夫婦沒怎麼見過世面,也知道這些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
以前的人都是比價樸實的,看到這些東西夫妻倆不敢擅自存留,思來想去他們決定將東西全部上繳給了國家,為了表彰這對夫婦國家為他們頒發了嘉獎。
關于這四顆夜明珠的說法還有一種,慈禧太后逃出北京之前從「頭盔」上摘下來四顆珍珠,她的本意是讓宮女把珍珠交給李鴻章,然后讓李鴻章交給洋人,以請求洋人退兵。
一場戰爭所消耗的金錢何止千萬,慈禧太后卻認為這四顆珍珠能夠收買洋人,足見這四顆珍珠的價值之高,非一般的文物可以比擬。
然而宮女卻有一顆愛國之心,她生怕珍珠落到洋人手里,便將其藏在自己的身上逃出北京城,慈禧多年后雖然尋找過她,但卻沒有任何線索。
就如今這件東西被妥善保管在博物館當中,四顆夜明珠經歷了64年的時光終于重見天日,承載著厚重歷史的文物也算是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歸宿。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