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沖天》曾言:「未遂風云便,爭不恣游狂蕩。」封建背景下,科舉制度助無數才子脫穎而出,為國之發展貢獻力量。然宋朝年間,才子柳永卻慘遭落榜,其憤恨之作更成千古絕唱。
眾所周知,自科舉制度誕生以來,便為許多文人提供新的發展機會,基于科舉考試的幫助,諸多心懷遠大理想的文人,都能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并將自己的才華用于國之發展。
然而,并非所有能力出眾的文人,都能夠順利金榜及第。大宋年間,我國便曾出現過一位憤青文人,他因落榜后感到不服,寫下一首狂妄詞作,令許多人都未能想到的是,這一憤恨之作居然會成為千古絕唱。那麼,這位大宋憤青究竟何許人也?他又寫下了怎樣的詞作呢?
這位大宋憤青名為柳三變,提到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會非常陌生。其實,柳三變便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詞人柳永,在他的一生中,曾創作出諸多優秀詞作,在他的影響之下,宋詞發展之路亦變得更加光明。
通過分析柳永的許多詞作便會發現,他的創作風格肆意灑脫,與許多詞人都有著較大的差別。
在柳永的影響之下,我國社會中的詩詞創作領域內,亦被注入新鮮血液。
作為一位官宦人家之子,柳永自幼便得到了系統的教育。宋朝年間,我國有著重文抑武的社會風氣,正因如此,在柳永成長的過程中,亦始終著重于文學知識的學習。
曾經,因父親官職變動,柳永曾獲得游歷四方的機會,古語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憑借著多年來的學習,在游歷四方的過程中,柳永對于世界亦產生了全新看法。
在見識過祖國的大好河山后,柳永曾經創作出許多頌景詞作。在此類詞作中,雖表面是對自然景致的描繪,但從柳永對景色的歌頌之中,亦能體會到他心中別樣的鴻鵠之志。
憑自身出眾文采,在年少之際,柳永便已然聞名各地,得到無數知名文人的稱贊。正因如此,很多人也認為柳永必定會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從此走入仕途,進一步展現自身才能。
然而,柳永的仕途卻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般順遂。在柳永參加科舉考試那年,宋真宗曾對社會中的諸多辭藻較為萎靡的創作加以批評,受此情況影響,柳永遭到考官打壓,未能獲得入仕機會。
面對如此結果,柳永自是無法接受。當時,落榜后不服氣的柳永,便寫下一首無比狂妄的詞作《鶴沖天·黃金榜上》,表達內心的憤怒與不滿。
在這首詞作中,柳永以「爭不恣游狂蕩」這句詞,則表達出了他對于不愿困囿于對共鳴的追求當中。
整首詞作讀來狂妄不羈,將一位年輕氣盛卻意外落榜之人的心理狀態,精準地描繪出來。
基于這一原因,這首詞作稱為千古絕唱,在后世許多文人失意之時,都會以柳永的這首詞作,抒發內心情感。
創作這首詞作時,柳永正處于醉酒狀態,所以,在遣詞造句的過程中,他也較為放蕩不易。
正因如此,柳永憑借著這首狂妄的詞作,被后世百姓稱為「大宋第一憤青」。
雖首次科舉考試的落敗,讓柳永的內心憤恨不已,可他卻并未放棄對仕途的追求。最終,在第四次科舉考試中,柳永終于獲得金榜及第的機會。
可當皇帝得知柳永早年間寫下的《鶴沖天·黃金榜上》后,卻認定柳永并非可用之才,隨即,便在金榜上劃去了柳永的名字。
經歷此次事件后,柳永對官場徹底失望,自此之后,他便決定追求恣意放縱的生活,不再對仕途抱有期待。
雖在不惑之年后,柳永曾被封為縣令,但這樣的官職非但不能幫助他展現心中才能,反而是一種對他的侮辱與打擊。
作為一位才華斐然的文人,最初的柳永心懷大志,希望能夠將自己的才華奉獻于國家的發展道路中。
然而,接二連三的失敗,卻使得柳永心中越發失望,最終,他也在失意的狀態下,誤打誤撞創作出無數佳作,并垂名青史,得到許多人的敬仰與看重。
雖柳永的生平經歷較為不幸,可千百年間,其諸多佳作,卻得到世人的一致贊頌,并順利留名青史,得到世人贊譽。
可以看出,凡是有得必有失,若是當初的柳永順利入仕,或許也不會創作出如此優秀的詞作。
參考資料:《詞林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