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王朝幾年前的歷史中,太監這個「職業」就一直存在,他們在皇宮里伺候皇帝和后宮的嬪妃,是專為皇室所用的男仆。
太監又可以稱宦官,有官職,但是在先秦和西漢時期,宦官并非全部都是閹人,從東漢開始,才全部由閹人擔任,成為服務皇室的官員的總稱。
我們熟知的東漢蔡倫造紙,明朝的鄭和下西洋,和宦官專權的魏忠賢,他們都并沒有只做伺候人的工作,還擔任了朝廷的其他重要工作。
因為都在宮中伺候,男女仆都有,且人數眾多,為了保持后宮女眷們的貞潔,才啟用閹人充當宦官的角色。
到了清朝,宦官和太監兩個代名詞合并成了一個意思。
在宮中伺候的太監,主要任務是照顧皇室的主子們,負責生活起居飲食,洗衣打掃跑腿之類的活。
干這些活的有太監也有宮女,但在嬪妃身邊伺候的大多是宮女,在皇帝身邊伺候的大多是太監。
既然干的只是仆人的活,為什麼皇帝不用心細溫柔還貌美的宮女,非要用太監呢?
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個原因很好理解,嬪妃們的存在就是伺候皇帝,誕育子嗣用的,當時皇帝要忙國事,日理萬機,雖前朝后宮相輔相成都要顧及,但前朝之事肯定優先于后宮之事。
而且嬪妃不得迷惑皇帝,讓皇帝沉溺美色而將朝政荒蕪。
妃子魅主,是可以治罪的,且前朝的官員發現皇帝多寵妃嬪少理朝政是會進言勸告的,太后與皇后都會責罰嬪妃。
后宮所有的妃嬪和宮女,皇帝都可以寵幸,有正式封號的嬪妃尚且不能過多打擾皇帝,那皇帝本身也得自覺,身邊又怎能全放宮女讓自己分心呢?
比如清王朝能進宮伺候的女子都是八旗出身,身份是不一樣的,且只要進了宮,哪有女子不想上位成為主子的。
所以,為了皇帝能專心朝政,近身伺候的人必須是太監。
雖然太監從生理上來說不能算完整的男人,但是畢竟在體格和力氣上還是優于柔弱的宮女,很多粗活,只有太監才能干。
于是相比之下,皇帝還是使喚太監性價比高。
第二個原因就有一定的深意了,那就是封建王朝「后宮不得干政」的規矩。
但是皇帝身邊能用的人,除了朝臣,有官職的太監也是可以的。且太監日夜在皇帝身邊伺候,熟知前朝之事,也更能體察皇帝的心思,有時候用太監,比用朝臣順手多了。
所以,在皇宮里,太監的功能是全面超越宮女的,并且是皇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維護皇權的統治,是每個皇帝一生中都在努力的事。
人人都想覬覦皇位,臣子謀反的例子也不是沒有。皇帝雖然是第一掌權者,但他要防備的人可太多了,除了宗親篡位極大可能,眾臣子們其實也跟皇權是兩個不同的圈子。
皇帝依賴眾臣,又得防范眾臣。
這時候,太監的隱藏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他們守在皇帝身邊,對政治有一定的敏感度和權力野心,可以幫皇帝監督大臣和宗親,成為各種權力之間的制約者。于是,就有了宦官參政。
比如安史之亂后,唐朝很多宦官就被授予建軍的職務,幫皇帝監視前方軍事情況。
他們不能領兵作戰,不怕囤積自己的兵力;帶兵打仗的將領們也通常看不上這些閹人,也不用怕將領和宦官相互勾結。
明朝時,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立了錦衣衛這個機構,后來的明朝皇帝又設立東西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由宦官擔任提督,只對皇帝負責,極大程度地提升了宦官的政治權力。這三個機構有個共同點就是:監視、偵查和鎮壓官吏的不法行為。
宦官權力過大,后來造成了魏忠賢宦官專權,但是皇帝并不畏懼。
因為宦官沒有子嗣,并不能真正意義上對皇權造成威脅,即使權傾朝野,魏忠賢還不是被崇禎皇帝殺了。
所以,宮女再貌美,對皇帝來說并沒有實質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