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野史記載,萬歷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和權臣張居正之間總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
李太后和張居正之間,真的如野史記載的那般關系嗎?年輕的李太后拉攏張居正,究竟是為了權還是色?
隨著明穆宗朱載坖的英年早逝,年僅十歲的明神宗朱翊鈞登基,年號萬歷,也被后世稱為萬歷皇帝。
俗話說主少國疑,歷朝歷代都逃不了這個規律,再加上萬歷皇帝的母親李太后,也是一個沒有自己的勢力的弱女子。
皇帝年少,太后無權,這種情況下,皇權難免會旁落,先帝朱載坖雖然留下了三個輔政大臣,但是他們也都有自己的心思。
這三個輔政大臣分別是高拱、高儀、張居正,這三個人種也只有張居正能夠為李太后所用了。
早年李太后還是穆宗妃子的時候,就被高拱所瞧不上,他認為李氏出生卑微,只是一介宮女,所以一直對李太后有偏見。
李太后也知道高拱這樣的三朝老臣,看不上自己的出身,不愿真的為自己效力,不得不說李太后雖然是宮女出生,但是她確實十分的聰慧。
這時候她就把目光投向了張居正,這個有能力又不排斥她的人,而此時的張居正,也有著自己的心思,他也想通過小皇帝和李太后,把高拱排擠出朝堂。
張居正為了向李太后示好,主動建議給李太后徽號,但是按照大明皇室的規矩,只有皇帝的嫡母才能有徽號。
雖然李太后是萬歷皇帝的生母,但是他并沒有是穆宗的正妻,所以李太后按照規矩是不能有徽號的。
經過張居正的提議,尊萬歷嫡母陳氏為仁圣皇太后,生母李氏為慈圣皇太后。
張居正的這一舉動,無疑是主動向李太后拋去了橄欖枝,李太后也并非愚笨之人,自然懂得投桃報李。
就如文章開頭問的一般,這李太后究竟是為了權利還是色,才去拉攏張居正呢?答案很顯然,主要原因肯定是為了權利,也許也會有一些其他因素在里面。
根據史書記載,這張居正長相頗為英俊,即便年過半百,但風采依舊不減當年。
而李太后,一個死了丈夫的年輕寡婦,對一個英俊的人動了心思,倒也是可以理解。
明穆宗去世的時候,李太后只有27歲,這麼一個年輕女性,就要獨守空房,也確實難免會動其他心思。
在現代社會,很多女性在27歲這個年紀還是未婚女青年,喜歡上帥氣儒雅的中年大叔,那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李太后并不是一個戀愛腦,她怎麼可能單純只看外貌呢?她能夠從一個小宮女,過五關斬六將地做到今天的太后,定然是有她的過人之處。
李太后一個宮女出身,無權無勢,只能在朝中尋找權臣作為自己的依靠,自己雖貴為太后,但是皇帝又年幼,大權并沒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張居正對李太后的示好,可以說就如及時雨一般來得很巧,兩人都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將高拱排擠出朝堂,太后和權臣的合作,哪里是高拱能夠抗衡的。
將高拱排擠出朝堂之后,張居正也可以徹底地把握朝堂,在萬歷皇帝登基的前十年,基本上都是張居正說了算。
李太后也一直教導萬歷皇帝,要尊重張居正這個老師,年幼的萬歷也是十分尊重張居正這個老師,萬事都讓老師去做決斷。
張居正也因此可以實施自己的新政,使大明王朝有了中興之勢,有太后和皇帝的支持,張居正一時風光無二。
張居正也確實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他的新政無疑是繼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
也為大明王朝緩解了一定的階級矛盾、解決了大明的邊疆問題,但實施新政,也損害了那些權貴的利益,使張居正樹敵良多,這也是他日后墻倒眾人推的原因。
但此時大權在握的張居正,根本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身敗名裂,成為大明的「罪人」而把定位為「罪人」的正是一直信賴他、尊重他、視他如父的萬歷皇帝。
皇帝年幼,他把持朝政,也許還有情可原。
但隨著皇帝年紀的增加,張居正依然不放權,這無疑是對皇帝權力的挑釁,沒有一個皇帝可以忍受這種大臣的存在,萬歷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萬歷五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讓張居正尷尬的事情,就是他的父親去世了,按照明朝的制度,父母去世必須要守制二十七個月。
而此時的張居正,正在執行自己的新政,倘若他回去二十七個月,那新政必然功虧一簣。
最終張居正做出奪情的決定,所謂奪情就是指為了江山社稷,可以免于回老家守制。
其中也有很多大臣以此為由攻擊張居正,但最后都被得到了懲罰,也就沒有人敢再提這個事情。
此時已經十五歲的萬歷皇帝,雖說還未親政,但是對皇權已經有了自己的認知。
萬歷皇帝雖然表面上對張居正還是十分尊重,但是內心里已經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張居正這麼聰明的人,自然知道自己長期手握大權,是對皇權的挑釁、對皇帝的挑釁,但是權力這麼神奇的東西,是會讓人上癮的。
張居正即便知道皇帝的猜疑與不滿,可還是放不下手中的權力,萬歷十年,張居正去世了,萬歷皇帝的內心應該還是開心的。
他終于擺脫了別人的控制,可以自己掌握皇權了,在張居正去世的第四天,他向萬歷推薦的潘晟,就被革職了,由此可見,萬歷對張居正是有多麼的厭惡。
張居正死后沒多久,萬歷就于是下令抄家,并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
萬歷甚至想將張居正的尸體挖出來鞭尸,可見這恨意不是一點點,直到明朝光啟年間,張居正的名聲才得以恢復。
而此時,李太后對兒子的做法也表示十分贊同,可見李太后與張居正之間只是單純的利用關系,并沒有什麼所謂的情感,九泉之下的張居正,也是真正的明白了什麼叫做最毒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