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的確,在很多的時候,有些人看似無意的舉動,其實反而會反映出來很多東西,甚至在古代,因為自己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很多時候還會引來一些大禍,為自己招致禍患。
在古代,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和差距懸殊巨大,所以很多的時候,下層人的生命其實是掌握在比他高一級的人的手中的。因此,人們都要百分百的注意自己的言行和舉止。
曹操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在當時,有一個少年為他獻出了十個計謀,而曹操僅僅用了其中一個就破城,但是,曹操這個時候卻說,此人不宜久留。這不僅引人好奇,如此有才華的一個少年,為什麼不宜久留呢?這還要結合曹操這個人的特點以及歷史背景來一探究竟。
如果想要了解曹操的為什麼用完少年的計謀后又覺得這個少年不能久留,其實還是要從曹操本人的性格特點說起。說起來曹操我們應該都不陌生,很多的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都會有他,而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曹操也就是後來的魏武帝,他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文學家。曹操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有才華的人,在他少年時期就已經表現出來了非凡的智慧。
他本就生于官宦世家,所以在家族的影響和熏陶之下,在他只有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舉孝廉為郎,入朝為官。同時,在軍事方面曹操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年少的時候就曾經抄錄過古代諸家兵法,甚至還注釋過《孫子兵法》,而這些種種也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在後來,曹操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也是在三國時期展示的淋漓盡致。不管是官渡之戰,還是後來的遠征烏桓,以及人盡皆知的赤壁之戰,曹操都把自己的軍事才能展示的淋漓盡致。并且在後來,曹操還統一了北方。
可謂是貢獻卓越。而不僅如此,其實一直以來,曹操的性格特點也是爭論頗多的。而因為歷史還是有主觀色彩在內,所以一直以來對于曹操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
就比如,在《三國志》中,曹操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是得到肯定的,但是曹操的「奸雄」形象也是明確的。而在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雖然肯定了曹操的聰明機智、崇俠尚義的特點,但是也同時認為曹操是性格殘忍,嫉賢妒能。
由此可見,曹操性格的負面特征中很大的一點就是性格殘忍,而且多疑,而這其實也就是為他後來很多行為打下了基礎,有了一定的解釋。
那這個故事之中另外一個主要的人物就是「少年」,而這個少年名字叫做「周不疑」 。提到周不疑應該很多人都會有些陌生,那就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周不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周不疑的字是元直,是湖南人。在古代,再有聰明才智,如果沒有一定的關系其實還是難以被賞識,而周不疑之所以能夠被曹操知道,其實還是因為他是劉表的外甥。他是當時出了名的天才,在小時候就表現出了異于常人的智慧。
周不疑在後來去了許都求學,并且和曹沖成為了好朋友,同時兩個人在當時又都是出了名的神童。也正是因為他和曹沖關系好,所以在去找曹沖玩的時候,也被曹操所認識,也得到了曹操的賞識。可以說一開始周不疑也是深得曹操的喜愛。
而轉機則是發生在一次「獻計」之中。當時北方異族人攻打曹操,曹操因為戰況而十分苦悶,于是曹沖也受到了影響。而周不疑聽到后,則想要幫助好友,于是靈機一動,主動獻言獻策。
聰明的周不疑認為雖然北方異族人暫時獲勝,但是他們的真實實力是比不過曹操方面的力量的。于是,周不疑幫曹沖分析形勢后,獻出了十個計謀。而曹操聽了周不疑的大為震撼,但是同時也有些半信半疑,畢竟周不疑當時只是一個孩子。
但是,當時周不疑卻十分的斬釘截鐵,他說只要采納其中任一個都能夠獲勝。于是曹操選擇了這樣一個:派遣大將張遼帶領士兵北上,先裝作攻擊引領敵方出擊,然后再指揮伏兵夾擊敵軍,而同時當場也的確大獲全勝。
就這樣,周不疑的一條計謀,就幫助曹操破解了難關。曹操也的確見證到了周不疑的才華,按理說這個時候應該是十分的欣慰自己手下有這樣的人才,但是曹操為何選擇除掉了周不疑呢?
我們首先要知道,在古代的確人們都十分的愛惜人才,但是很多時候人才都是有利有弊端的。在當時,周不疑的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這點曹操也是了解的,但是選擇除掉他,其實也是別有用心的。
首先,在當時,周不疑雖然十分聰明,但是也是十分的高傲的,而這種桀驁不馴的天才,雖然能夠為國家貢獻,但是其實是難以把控的,所以曹操一直擔心自己走后或許無人能夠控制住周不疑,而尤其是周不疑獻上了十計后,更是讓曹操心驚膽戰。
而第二點就是,當時周不疑和曹沖關系要好,而且兩人也是不相上下的天才,所以可以抗衡,而後來曹沖病逝,可以說能夠抗衡周不疑的人不在了,所以曹操也認為,周不疑留下,其實是弊大于利的,因此認為他「不可久留」。
因此,當時的時代背景結合曹操個人的性格特點,最終周不疑在十七歲的時候就被害,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
古代很多的青年才俊,雖然都是有很強的的能力,但是因為難以控制,所以很多時候都是被統治者殺害,現在看來匪夷所思,但是在當時情況下,其實也是君王深思熟慮后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