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選拔官員主要的方式有舉孝廉和科舉制,舉孝廉得有人認可并推薦才能當官,得講一定的人際關系。
而科舉則公平得多,不論出身、家庭,有錢沒錢,在朝中有沒有關系,都可以參加考試,只要考中就能進入仕途,改變卑微的命運。
科舉不易考,很多學子窮其一生,都在追求狀元的榮耀,有些考到天命之年才考上狀元,有些可能考一輩子連個秀才都考不上,比如洪秀全,考了幾次沒中秀才,一氣之下,干脆反了。
而清朝有個傳奇的才子,四十三歲才高中狀元,當他抱著一麻袋饅頭去京城參加殿試的時候,被皇帝注意到了,當即拍板,定了他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這位狀元是康熙年三十六年的欽點狀元,叫李蟠。李蟠是江蘇徐州人,徐州極少出狀元,他高中之后,成為當地明清兩個朝代唯一的文狀元。
科舉考試拖的時間很長,除了極個別的天才讀書人,能在二十多歲就考中狀元,一般來說當上狀元的人都三十多歲了。
因為考上秀才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當上秀才后,才有資格繼續考試。鄉試中了是舉人,沒中得等上三年再考,當上舉人后就可以進京考會試了。
進京后,一場考試要考幾天,吃喝拉撒都得在一個固定的小隔間里進行,考生得自備糧食鋪蓋。
饅頭這種干糧自然是最方便的,輕便容易攜帶,又易儲存。李蟠這人是個吃貨,怕饑餓影響他考試發揮,便背了一麻袋饅頭去趕考。
從這個舉動能看出,李蟠的家庭不算富裕,但他科考的心卻非常赤誠,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考上。
李蟠出生于讀書人家庭,祖父是明朝的舉人,父親是南明小朝廷的拔貢。這父子倆的成績都不太好,希望便寄托到了李蟠身上。
李蟠考上舉人時都三十六歲了,卻依然不放棄讀書考科舉,七年之后終于實現了祖孫三代的狀元夢。
別看李蟠考試的時候背了一麻袋饅頭,還沒考完試,他已經把饅頭吃光了,在饑餓難忍的情況下,他只得厚著臉皮向監考官要吃的。
這事兒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因為在小隔間里,考試一切都得靠自己,連上廁所都得就地解決,要是讓監考官帶著出去上了廁所,可能會影響成績。
所以吃飯這事更不能隨便提,可李蟠偏偏提了。于是事情便傳到了康熙耳朵里。
康熙很好奇,這個考生是不懂規矩嗎,怎麼會向監考官要吃的?結果一問,他帶了三十六個大饅頭居然都不夠吃。
康熙樂了,命人把李蟠帶過去給他瞧瞧。康熙見李蟠相貌平平,身材微胖,覺得沒啥特別,但他能考到這一步,又說明他應該有兩把刷子,便決定親自考考他。
康熙問了他關于軍事、政治、農業、水利還有吏治等方面的問題,李蟠均有條有理地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康熙一聽,立馬改變了剛才對李蟠外貌的看法,認為他十分有才,馬上定了他為狀元。
因為考試吃太多的事,李蟠還獲了個「餑餑狀元」的外號。不過李蟠不介意別人嘲笑,他可是皇帝欽點的狀元。
進入翰林院后,李蟠堅持正直,絕不徇私的原則為朝廷選拔人才。他在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時,堅決杜絕賄賂,只認真才實學,這種「一根筋」的處世方式,讓他得罪了很多人。
來考試的人各種背景都有,有的人家中父輩可能在朝中說一句話,就能把李蟠從官場上拉下馬。
康熙三十八年,李蟠果然遭人記恨被中傷,他明明從不徇私舞弊,卻被人誣陷在鄉試中營私。
科考徇私是大事,康熙知道后立刻組織了一次重考,把李蟠選中的人安排在內廷大臣的監視下復試。結果,這些人的成績都很好,證明李蟠根本沒有作假。
但李蟠卻因孔尚任據傳聞瞎寫的故事在京城傳播,被朝廷流放。三年后,李蟠回到老家,卻心灰意冷,再不想踏入官場。
康熙南巡時想到李蟠,希望再次啟用他,李蟠婉拒了,從此,他便專心寫書,吟詩作賦打發時光,再不問政事,直到七十四歲時逝世。
八十多年后,清朝才有個在江蘇當過巡撫的大官,聽說了李蟠的事,為他正名。
古代為官不易,有才是必須的,但要在官場活下去,還要八面玲瓏,才能保住自己。李蟠太過耿直,在面對控訴時不多加辯解,任由別人欺負,才斷了他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