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話是不少有志之士牢記一個原則。從古至今很多人,都牢記這個規律,愿意追隨某人,最關鍵因素就是此人人品好。除了此人能夠給自己帶來榮華富貴之外,還有這人未來能成大器,跟著他絕對安全。
明朝有一個開國將領,早期追隨朱元璋,并不很「扎眼」,顯得有些默默無聞。而到了朱棣時期,他是大放異彩,對朱棣功勞很大。死后被其追封為涇國公,給了子孫后代十輩的榮華富貴。
大器晚成被徐達賞識
陳亨元朝末年追隨朱元璋,因此很難把他和朱棣聯想到一起,感覺像兩輩人。原因是他僅比朱元璋小4歲,不過朱元璋一生,并不算很突出。算起來屬于大器晚成型的人物,在朱元璋這朝功勞比不上徐達、常玉春、藍玉等,也因而躲過一些政治斗爭。
關于陳亨當年如何投奔朱元璋詳情,外界并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他在濠州城追隨朱元璋,是主動過來。元朝末期各地梟雄那麼多,能夠在那麼多人相中朱元璋,可以看得出來陳亨眼光很不錯。一開始被任命為鐵甲長,此后逐漸升為千戶、萬戶。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給人的印象就是默默無聞,沒有任何功勞。不是說人如果是人才,早晚會有發光時刻,第一次「立下功勞」,是在朱元璋稱帝前一年。那個時候趕上北伐,一路北上直逼山東,徐達拿下東昌后,就把該地交給陳亨來駐守。誰料徐達前腳剛走,東昌就被數萬元元軍包圍。
東昌地理位置很特殊,處于明軍北伐「咽喉」,如果被元軍占領,明軍會被截成兩段,到那時徐達一行人變成孤軍。陳亨面臨局勢有多緊張,但是他并沒有膽怯,一方面固守東昌,另一方面用巧計擊敗元軍。
此一戰讓陳亨才能得到發揮,更引起徐達重視,給了他一些建功立業的機會。讓他駐守一些重點的要塞,憑借著守城之功逐漸被提拔,熬到北平都指揮使。
與朱棣關系要好
嚴格來說的話,陳亨應該是徐達手下人,在朱元璋這一朝,徐達在軍中影響力很高。多次率軍北伐,還來到北平練兵,陳亨一直跟隨在身邊。因為徐達關系,陳亨留在北邊,當時駐守北邊藩王是徐達女婿朱棣,兩人屬于「親上加親」。雖然在邊塞待著,但是不見是壞事,躲過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之災,保證身家性命。
等到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繼承皇位,就是建文帝。為了鞏固皇權對叔叔伯伯下手,讓身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感到危機。而擔任北平都指揮使陳亨,并不受朱允炆信任,一紙調令調到了大寧衛。等同于對付朱棣,他要安排親信,陳亨不用朱允炆的人。被調到大寧衛,歸大寧指揮室卜萬領導,后者手下有十萬大軍,在當地影響力頗大。
這時北平形勢很緊張,朱允炆調過來三個人想要捉拿朱棣,因為做事不小心,走投無路的朱棣選擇起兵。這時雙方爭奪地點在大寧,該地為北平大后方。而朱棣急于占領此地,主要為掃清「背后隱患」,準備日后南下做好準備。這時大寧軍隊分為兩部分,除了寧王部隊,還有朝廷人馬。
靖難之役出生入死
為了對付朱棣,卜萬帶手下出城準備狙擊朱棣,對于朱棣來講,需要快點解決當前困局。那時陳亨跟著上司,準備與朱棣決戰,內心不滿朱允炆行為,早有反叛之心。
在這種背景下他和朱棣就玩了一出「反間計」,將競爭對手「拉下馬」,率領這10萬兵投降朱棣。讓對方大喜過望,不光控制大寧,還有10萬兵力和寧王手下三個勇將。
陳亨帶過來「東西」,對于朱棣來講,那是至關重要,等于有了和建文帝叫板「資本」。對于當時只有幾萬人馬朱棣來講,猶如「及時雨」一般,等同于給了朱棣一個「大禮」。此后一系列征戰中,陳亨表現十分驍勇,這時他都67歲了,依然不顧年邁身體身先士卒,在戰場上打仗很兇猛。
不過因為年齡大了,在戰場上算是九死一生,險些死在戰場上,真的拿命在爭。
濟南那場戰爭中被人所傷,血流成河,迫不得已被送到北平養傷。等到朱棣從濟南撤兵回來后,特意到他家中去看望,對方那時已口不擇言。當年10月家中病逝,年僅68歲,聽聞該消息朱棣十分傷心,親自寫了祭文。陳家受到明朝重賞
兩年之后朱棣登基,并沒有忘記對方,特意追封陳亨為涇國公,位列靖難四公爵之一。嚴格來講陳亨功勞比不得另外三位多,依然被冊封為公爵,根本原因就是當年他帶過來10萬兵馬。雖然陳亨沒有親眼目睹朱棣稱帝,但是老將軍功勞足以讓后人稱道。
朱棣給了陳家很大的功勞。除了冊封他之外,還冊封陳亨兒子陳懋為寧陽伯。并非是人家沾光,本身能力同樣很強,爵位靠自己拼打出來。永樂這朝陳懋功勞很大,先后駐扎在山西、甘肅、寧夏,穩定明朝的江山。
朱棣北伐期間,他一直追隨在身邊,頗受帝王的信任。等到朱高熾登基后,將陳懋的爵位安排為世襲制,從那后陳家成為明朝重要的功勛大家之一。陳懋活著時,陳家地位一直在不斷提升。等到他死后陳家后代,繼續在軍中效力,直到明朝被滅,總共延續9代。因為有了陳亨的先見之明,陳家算「跟對主子」,讓子孫后代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
小結
作為一個將軍,陳亨一生算是低開高走,但是被世人稱道就是他「眼光毒」。先后相中朱元璋和朱棣,主動追隨對方,愿意為對方出生入死。不僅實現男兒建功立業的抱負,關鍵是還保障后代的榮華富貴,只能說這人很厲害!如果看陳亨故事,不知道對于后人,是否有所啟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