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看到「劉禪」兩個字,諸位腦海中便浮現出「扶不起的阿斗」、「懦夫」等字眼。
筆者對此不作過多定論,畢竟蜀漢政權亡在了他的手中。若是在先前還曾戰死于社稷,人們的罵聲可能還沒有那麼激烈,但劉禪選擇了投降,這……
無能,真的是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形容,說他是歷史中的「過客」都有點抬舉。
當然,人們對劉禪的了解,無非都是基于影視劇或者小說之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亂世的三國才是眾多人的腦洞大開之處。
若是正史,根本不用去做過多修飾,但它畢竟是迎合觀眾口味的東西。
反過來去說,有沒有一種可能:劉禪并沒有任何所想的那樣懦弱不堪?
在部分文史研究者看來,劉禪投降其實是在下一盤大棋,如何體現?正是他在投降后寫下的三個大字。
在落得司馬昭之手后,群臣們紛紛諫言殺掉劉禪,但司馬昭始終沒有動手。
正在臣妾們疑惑之際,司馬昭給出了答案,將「三個字」倒著讀,最終為自己換得了「安度余生」的結局。
虎父無犬子,但劉禪真的是個例外。
父親劉備作為縱橫家輝煌一生,後來在神明諸葛亮的輔佐下,聯合孫權抗擊曹操,上演了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等好戲,直到現在這些故事都被人們津津樂道。
「二弟」關羽被殺后,劉備集結所有兵馬執意發動戰爭,盡管這個過程中多人勸阻,但還是沒能阻擋住劉備的報仇之心。
不得志的劉備開始病重,這也有了後來「白帝城托孤」的情景。
本以為劉禪會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完成父親的心愿,但人們所想的美好也只是化為了泡影。
本人不但沒能繼承父親劉備的才能,後來更是把天下讓給了「司馬昭」,即便諸葛亮付出了眾多努力,可結局都是那般無力。
既然做不了天下之主,那咱總得守好得來的社稷,但他根本就不是當皇帝的料。
平心而論,他確實有點頭腦,深知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隨后天下大權交給了諸葛亮,后者承擔大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劉備的面子。
若是沒有劉備,便不會有諸葛亮匡扶漢室的相助之力,更不會有《出師表》一文誕生。
神明還在,蜀漢還能勉勉強強維持著,神明一走,蜀漢也徹底進入了倒計時。
從歷史進程的角度出發,后者似乎是必然,巨大的年齡差距擺在那里,按照人生老病死的規律,劉禪終有一天要挑起大任。
這個過程中,如果劉禪能變得越來越出色,蜀漢或許還有一線可能,可這終究只是假設。
魏國趁著機會,將蜀漢的城池圍了起來。
曾經擁有江山社稷,如今卻落得這般結局,劉禪的內心實有不甘,妳以為他不想奮力一搏去抵抗嗎?
考慮到城池內百姓的安全,避免他們落得被屠戮的下場,劉禪決定帶領群臣們投降。
事已至此,蜀漢政權宣告結束,劉禪也成為了蜀漢的「末代皇帝」。
在常人看來,劉禪既然是亡國之君,下場肯定不會好到哪里去,但劉禪卻換來了善終。
被魏軍虜到洛陽后,劉禪被封為「安樂縣公」,換任何一個人,或許都承受不了這樣的屈辱,畢竟自己曾經是一朝之主,劉禪卻樂在其中。
當時有群臣建議盡快處理掉劉禪,好進行接下來的計劃,避免夜長夢多,影響到進程,但司馬昭始終沒有下定決心。
次日,司馬昭得知劉禪為自己寫了一塊匾,上面提了三個字:山中寨。
劉禪知道他們內心在想什麼,所以祭出了這道「保命符」,正在群臣們疑惑不解之際,司馬昭進行了釋疑:將三個字倒過來念。
山中寨即寨中山,二者有何特殊之意?
出于不同時代文字發音和表述的原因,「寨」又同「在」,即「在山中」。看似隨意之舉,其實是在告訴司馬昭自己十分享受這種愜意的生活,至于政權之事,自己無心爭奪。
封建時代下缺乏科學依據,風水學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們的生活,更何況是對于當朝的天子司馬昭。
不殺他自己只需要花費一些銀兩,殺了他卻給自己帶來了殺孽,一時之事看似得到了解決,內心上的不平和恐懼才是最難克服的,為何要讓自己成為其中一者?
從這個時候開始,司馬昭的疑慮也徹底打消,劉禪則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余生,直到泰始七年離世。
看到這里,不知諸位對劉禪的看法會不會發生改變。
從亡國之君的角度出發,劉禪已將結局演繹到極致。不僅為天下百姓換來安寧,同時還讓自己安度晚年,若是出征抵抗,所有人都會因此而受到連累,這是他權衡利弊后的最佳選擇。
文章結尾之時,送給諸位一句話:道和其事,彼自出之。
劉禪并沒有錯,錯就錯在了生不逢時,若是出生在一個大一統的環境下,他或許又是另一番名聲。可即便如此,他卻將高情商展現到淋漓盡致,這和當下的「大智若愚」又有何區別?
人生的大智慧,在于看透,在于聽從己心,劉禪看似「愚」,但這樣的「愚」確實走心。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其中一者,懂得糊涂和裝傻,人生這輛車才能越來越快,越開越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