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諸葛亮是古代的著名謀士,也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建立的重要功臣。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從一個織席販履之徒變成了開國皇帝,這也足以看出諸葛亮的能力之大。但諸葛亮再怎麼厲害,也終究只是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已,而劉伯溫卻輔佐同樣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一統天下。二人孰強孰弱暫且不做爭論,本文要說的是劉伯溫和他們家族的一個小故事。
劉伯溫原名劉基,「伯溫」是他的字。因為是浙江青田人,所以也稱「青田先生」。劉伯溫天資聰穎并且在學習上肯下功夫,所以可以做到「七行俱下」。劉伯溫年僅12歲便考中秀才,是故父老皆稱其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朱元璋還在給地主放牛的時候,14歲的劉伯溫已經學完了《春秋》。劉伯溫的「學完」并不是先生講完、他聽完,而是自己把書看了兩遍就能背誦。不僅如此,他還能發表自己的了解,以至于老師嘖嘖稱奇:「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元統元年(1333年),23歲的劉伯溫赴大都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但是卻因為兵荒馬亂在家待了3年,之后也僅僅被元朝政府任命了一個正八品的縣丞。劉伯溫在任上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也得罪了許多地方豪紳。此后劉伯溫仕途多舛,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才算是良臣得遇明主。在當時的群雄之中,朱元璋并不是實力最強的,所以劉伯溫建議朱元璋避免兩線作戰、采用各個擊破的方針。
在他的建議下,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滅陳友諒和張士誠,隨后又脫離「小明王」自立勢力。朱元璋稱帝之后,糧稅仿照宋制每畝加五合,卻唯獨青田縣例外。朱元璋表示:「要讓劉伯溫家鄉世代把此事傳為美談。」但伴君如伴虎,開國之后沒多久,坐在龍椅上的朱元璋就準備要卸磨殺驢了。
特別是在胡惟庸任丞相之后,劉伯溫的處境也愈發的艱難。朱元璋曾夸劉伯溫是「吾之子房也」,所以劉伯溫也準備效法張良早早脫身。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朱元璋的得知劉伯溫臥病在床,便讓丞相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去探望。胡惟庸吩咐御醫抓藥之后,劉伯溫卻越發的不舒服,到二月時已經是奄奄一息了。朱元璋知道后只是說了一些不疼不癢的話以示關心,劉伯溫聽后也猜到了其中原委。劉伯溫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了,便叫來兩個兒子交代后事。他讓長子劉璉拿來一本天文書,吩咐他在自己去世后將此書立刻呈給朱元璋,劉家子孫不得學習。他又對次子劉璟說了一些為政的道理,囑咐他牢牢記下,等到胡惟庸倒台之后皇帝詢問之時再和盤托出。此外劉伯溫還預言:9代之后,劉家必出奇才。
后來劉璟對朱棣說了一句:「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之后便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而亡。至于劉伯溫的長子劉璉,在劉伯溫死后兩年便被胡惟庸迫害而死。可以說,劉家父子三人的下場都比較悲慘。直到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追憶起劉伯溫的功績,讓他配享太廟。不僅如此,朝廷還找到了劉伯溫的9世孫、處州衛指揮劉瑜,讓他重新繼承了劉伯溫「誠意伯」的爵位。劉瑜工詩文、善行草且又武略,的確是文武雙全之才。只不過劉家后人始終遠離朝堂,在《明史》中的表現也并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