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嶺干青漢,云樓架碧空。」
這兩句詩出自莫高窟的藏經洞,是唐朝詩人李克的作品。
作者開篇就用「三危霽雪」來形容莫高窟的雄偉,緊接著又以云樓的高聳來形容莫高窟的氣勢,簡簡單單的10個字,就把莫高窟的磅礴氣勢以及獨一無二體現得淋漓盡致。
自從1900年莫高窟的藏經洞被發現以后,洞中5萬多件珍貴的文物,讓世人驚嘆,也使得莫高窟的壁畫不再寂寞。
不過說到莫高窟,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當然還是窟內的壁畫。
從公元366年樂尊和尚在這里留下了第一個石窟開始,此后又經歷了10個朝代的持續開鑿,這才形成了如今的莫高窟。
不過開鑿出來的石窟非常單調,一些文人墨客游覽之后不免題詩作畫,莫高窟壁畫也由此誕生。
前期的壁畫多數是一些描述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類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壁畫的類型逐漸增多,其中有不少本生故事,以及佛傳故事。
然而中唐第158窟的《各國王子舉哀圖》,卻讓人聯想到了昔日的王昭君。不過畫中的內容把王昭君去世后的景象體現了出來,讓人不忍細看。
眾所周知,王昭君人美心也美,圍繞她而產生的成語和詩句更是數不勝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畫工棄市」以及「昭君出塞」。
其中「畫工棄市」描寫了王昭君的前半生。
按照成語故事中的說法,漢元帝的后宮人數太多,挑選起來很費力,因此他喜歡通過畫工的畫作來判斷女子的美丑,以便于臨幸。
不過這就給畫工找到了生財的竅門,誰給畫工錢,那麼畫工就會把誰畫得漂亮一點。反之,那些不懂得路數的女子,則會被畫得很丑,永遠都沒有辦法得到皇帝的召見。
王昭君生性倔強,不肯使錢給畫工,因此被畫得很丑。那麼結果顯而易見,她一直都沒有被皇帝召見。
當匈奴單于前來求親的時候,皇帝把「丑陋」的王昭君賜給了匈奴單于。
然而臨行之日,皇帝見到了王昭君。這一看可不得了,此女子猶如仙女一般,身材苗條,皮膚白皙,唇紅齒白,面容秀氣。皇帝知道自己被畫工欺騙,在王昭君走后,皇帝立刻下令將畫工「棄市」,也就是將其處決。
可以說,王昭君的前半生如同一個透明人一般,很是悲涼。而原因竟然是不肯給畫工花錢,也顯得有些諷刺。
另外一句「昭君出塞」則描寫了王昭君的后半生。
公元前33年,抱得美人歸的匈奴單于激動非常,馬上就帶著王昭君離開長安,直奔漠北。
王昭君不僅美麗,還是一位才女,她將中原文化帶入匈奴,極大地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然而在文化以及和平方面貢獻頗大的王昭君怎麼都想不到,匈奴的婚姻制度為「收繼婚制」。
所以公元前31年,當丈夫去世之后,她必須嫁給丈夫的兒子。
這對王昭君來說是一種侮辱,然而新皇帝漢成帝卻敕令她「從胡俗」,王昭君只能選擇服從。不過那種內心的煎熬和恥辱感,使得王昭君的內心滴血。
11年后,第二任丈夫去世,她還沒來得及嫁第三任丈夫就因病去世,終年33歲。
可以看出,在王昭君整個人生的33年時間里,似乎只過了2年的快樂時光。不過她的付出換來了兩國的50年和平,匈奴人不僅將其視為神仙,還為她修建了一座奢華的陵墓,后世稱之為「青冢」。
不過匈奴的喪葬制度同樣奇葩,王昭君去世后,人們為了體現對她的尊重,竟然出現了「剺面截耳」的情況。
可以說,當時的情形和敦煌壁畫的《各國王子舉哀圖》完全一樣。
誰都不喜歡戰爭,尤其是平民百姓,即便是好戰的匈奴人也是如此。
當王昭君出現之后,兩國邊境50年沒有出現摩擦,取而代之的是貿易的繁榮,文化的流通。
在漢朝看來,王昭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而在匈奴人看來,王昭君是天上的神仙,為她們帶來了文化,貿易,尊重以及和平。所以在王昭君去世之后,新任單于親自主持其葬禮。
按照《王昭君變文》中的記載:
「衙官坐位刀剺面,九姓行哀截耳珰。」
意思雖然簡單卻讓人觸目驚心。葬禮當天,拿刀割/臉頰,或者割、掉/耳朵的官員比比皆是。
參考《各國王子舉哀圖》中的景象,這場葬禮的隆重程度可想而知。
可以說,盡管王昭君生前悲慘,但走后卻被世人愛戴,用最高級別的葬禮來呈現對她的尊重。
放眼歷史,有幾個女子能受到這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