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的成功史,絕對離不開蕭何的幫助。
若沒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哪來的后來漢朝大將軍。可讓人意外的是,當韓信被誅殺后,蕭何卻看著他的尸體冷冷說出四個字,盡顯人情冷漠,被人詬病至今。
那麼蕭何究竟說了什麼呢?
項羽大將龍且戰死之后,韓信謀士蒯徹進言:
「相君之面,封侯危安;相君之背,貴不可言。楚漢相爭,時至不行,天與弗取,切非反受其殃?」
意思就是說,看你的面相,雖然能夠封侯,卻十分危險。可觀你的背相,卻貴不可言。
如今楚漢相爭,你何不參與其中,三分天下呢?韓信念著劉邦對自己的恩情,最終不答應也不拒絕,只是說再考慮考慮。
蒯徹嘆息地說道:長山王、成安君這兩個人曾經是過命的交情,最終卻因為張黡、陳澤相互怨恨。 你與漢王能和他們相比嗎?
兩人正在商議的時候,卻不知此時劉邦正在營賬里發脾氣:滎陽如此危機,我早晚盼著韓信來救駕,他果真想要自立為王?
既然如此,又何必說只要一個假王,真王豈不是更好。至此,韓信、劉邦兩人心生間隙。
等到垓下之戰打敗項羽之后,劉邦悄悄奪走韓信兵權,并將原本許諾的齊王改為楚王,讓他在下邳任職。
世人常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卻不知道這時漢王劉邦的心思,天下人都知道,只有韓信還被蒙在鼓里。
對于劉邦而言,唯一的顧忌,便是怎樣找一個合適的理由將韓信除掉。等到后來陳豨、韓信假裝生病拒不領命,終于讓漢王一方抓住機會。
這不,呂后聯合蕭何,誘騙韓信入宮并殺掉韓信。雖然韓信臨死之前大罵:恨不用蒯徹之計,竟為女子所詐。
卻什麼也無法改變。而蕭何對著韓信尸體冷冷地唾棄道:國賊已除。
同樣讓后人不理解,這兩人之前可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交情,怎麼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特別是韓信幫漢王打天下的時候,不說勞苦功高,也不應該讓蕭何如此厭惡反感才對。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就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同患難不代表可以同歡樂,沒有過命的交情,自然不能做刎頸之事。
之前韓信因為自身才華讓蕭何感到驚艷,這才能拜大將軍,將數萬眾。對于蕭何來說,兩人之間就是互利互惠的關系。
可漢王在滎陽危難的時刻,韓信的選擇就已經讓蕭何心生警惕。分明可以和蒯徹的規劃一樣,結果白白錯失良機。
做大事的時候,擔心自己的名聲,韓信所作所為,實在讓蕭何有些看不起。 此時的國賊,其中一層意思就是豎子不足與謀。
其次,是誅殺韓信時,呂后可就在邊上看著。蕭何雖然是參與者,卻終究不是「劉家人」。面對不同的情況,蕭何必須要表態才行。
要是表現得兔死狐悲,讓呂后起了疑心,在劉邦面前說一兩句壞話,那可是個大麻煩。這時候的國賊,其實就是蕭何向呂后表明自己的態度。
我和這哥們兒不是一路人,您和漢王完全可以放心。聰明人總是不一樣,將一切不利因素摘除在外,好在廟堂之中明哲保身。
至于最后一層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上天讓韓信統兵,多多益善,卻讓他在政治判斷和政治覺悟上,顯得異常稚嫩。
就韓信個人能力來說,憑借當初楚漢相爭的天時地利人和,完全有機會能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結果一猶豫,不僅所有優勢全沒,還把性命給搭進去。
面對這樣的韓信,蕭何實在提不起半點興趣。對他來說,這樣的人和后來三國時期的「袁紹」的確有異曲同工之處。(蕭何自然不認識袁紹,只是以袁紹為例)。
韓信領兵打仗一輩子,最后落了個慘淡結局。即算不上忠臣,也算不上權臣,也就只是一個單純的武將而已。
人們常說有勇氣的人,哪怕前方千萬人阻礙,依舊勇往直前。韓信在面對人生最重要的選擇時,主動選擇了放棄。
瞻前顧后、自欺欺人、自我滿足。蕭何罵他一句國賊,也算是合情合理。要是他再果斷一點,又哪會讓事情發展到如此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