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我女婿,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中舉后的人生,怎一個美字了得。可范進卻甚是荒唐,竟然因為中了舉人而發瘋。
清朝年間的舉人若是放到現在,究竟是什麼樣的職務,才會讓其欣喜若狂到發瘋?
清朝年間,一位躊躇滿志的年輕人正奮筆疾書。于他而言,只要考取了功名,人生勢必因此發生巨大轉折。
嫌棄我的岳父、看輕我的族人、貶低我的同鄉,必將為他們現如今的態度后悔莫及,待到金榜題名時,必定要錦衣還鄉。
三年后:雖然沒能高中舉人,但一次失敗名不代表什麼。只要再接再厲,一定能夠改頭換面。
岳父、族人、同鄉的態度只會讓我繼續向前,堅持一定會有結果。 秀才如牛毛、舉人如麟角;無法成為麟角,牛毛總有機會。
九年后:已經第四次參加考試,和其他考生相比,我沒了任何優勢。如果再不能高中,恐怕又要浪費掉三年時間。
岳父又開始不斷嘮叨,可我實在連還嘴的勇氣也無。同鄉的眼光如刀子般扎進心里,分明是故意說給我聽的譏諷言語,卻還假裝是不經意間,實在氣人。
數十年后:除去參加科舉考試外,我還能做什麼呢?五十四歲的年紀,實在無法依靠體力活養活家人。
這麼多年過去,岳父甚至看起來比我還年輕有勁,簡直荒唐。考完這場,不免還要向他討些瑣碎銀兩生活。
也不知會受到怎樣的刁難,只求他能給我留下些許顏面。科舉考試會給人怎樣的影響呢?
大概就如范進這般,從意氣風發,再到日漸消沉。直至最后,甚至不知道除去科舉之外,還能做什麼。
然而范進自己也沒想到,五十四歲參加的考試,竟然真的高中了。
天下掉餡餅的事,并不是沒有,但一下子掉這麼大,還是將他「砸暈」了過去。
范進為什麼發瘋?原因其實很簡單,荒唐,封建,愚昧的社會環境下,參加科舉考試,已經成了范進生命的一部分。
就像范進所想,如果不做這件事情,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生活。表面上看起來匪夷所思,卻是范進最真實的寫照。
可就在范進都已經放棄這件事情的時候,突然有人告知他,他堅持許多年的「事業」,迎來了巨大成功,這怎能不讓范進感到欣喜。
不過這份驚喜,和其他人所遇到的欣喜都不相同,一是時間跨度太大,二是范進自身的精神與思想,都早已被扭曲。
當他無法坦然且平和的接受這件事時,也就注定會被沖擊出相應「意外」。哪怕換個人也一樣,堅持數十年的理想抱負完成了,想要將這份成果消化,絕對不容易。
以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為例,假設他的「學識」,也突然間受到所有人的認可。 想必他的反應,多半也和范進差不了多少。
那麼范進高中的舉人,放在今天又是什麼職務呢?為什麼說換成我們甚至可能比范進還要瘋?
根據《儒林外史》等相關資料顯示,范進高中進士后,順利成為朝廷御史,并且被任命為山東學道。
而所謂的山東學道,其實就堪比今天的「山東省教育廳廳長」。落魄了數十年的窮酸秀才,搖身一變成了「山東省教育」一把手。
試問又多少人承受得了這樣的驚喜,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卻變成了現實,絕對算得上刺激。
當然,真想要感受范進的情緒,至少還要經歷數十年的堅持與失敗,經歷無數親朋好友的嘲諷與冷眼。在絕對壓抑的環境下,重獲新生,注定沒多少人能夠承受如此巨大的沖擊。
后人讀完《范進中舉》,習慣性的嘲諷范進,卻沒設身處地的去思考。如果你換作是范進,又能比范進好得到哪里去?
所有建立在現代人思維方式基礎上的想法,都有失偏頗的情況下,世人更應該將自己代入那個時代。
何況吳敬梓先生撰寫《儒林外史》,也不是為了嘲諷范進,而是嘲諷那個愚昧的時代,以及愚昧的科舉制度。
范進的瘋癲,其實完全能夠被理解。只不過理解之后,人們也應該借此獲得獨立的思考和認識。
畢竟科舉考試有時代限制,生活中的其他執念,卻沒有相應的條條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