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康熙皇帝都是一位難得的明君,在整個清朝中,幾乎沒有你的皇帝的功績可以比他相比。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了台灣群島,將中國的版圖再次擴大,使國力大大加強,一代明君,名副其實。
不過這樣的明君也曾有過年少無知肆意妄為的時候,畢竟康熙皇帝八歲就登基了,他過早了成為一國之君,無人敢對他的意見發出質疑,所以他年少的時候難免會有些任性,這也是人之常情。
有一次,年幼的康熙皇帝突然對教授自己的老師說:「你看不起我,我將來親政之后一定會砍你的頭!」在那個提倡尊師重道的年代,康熙皇帝的這可以算是驚世駭俗了,他究竟為什麼要放話說要對教授自己的老師痛下狠手呢?
這個倒霉的老師名叫陳廷敬,他本名陳敬,出生于崇禎年間,自小聰明過人,父母對他寄予厚望,將他送去讀書。他也沒有辜負父母對他的栽培,學識遠勝于其他同窗,連老師都對他大加稱贊,認為他將來必是國之棟梁,能夠為國盡忠。
不過崇禎年間有多亂,大家是知道的,內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軍叩關,整個中原大地都陷入了一片戰火之中。朝廷連官吏的工資都發不出,更不用說是招賢納士了。
只有京城的科舉還能夠勉強維持,但是去京城的路上盜匪橫行,陳廷敬也不敢輕舉妄動,一直在家等待時機。這一等就等到了明朝滅亡,清朝入關,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人,也就是漢人眼中的蠻夷。
不少漢人官員都謹守氣節,不肯到清朝為官。陳廷敬也猶豫了很久,直到順治十五年才參加了清朝的科舉,并順利地中了進士。
陳廷敬才華橫溢,順治皇帝對他十分欣賞,經常親自召見他。當時朝廷里還有另一名叫陳敬的官員,為了將兩者區別開來,順治皇帝特地親自為他改名為陳廷敬。在那個皇權至上的年代,皇帝賜名是無上的殊榮,可見順治皇帝對他的青眼。
陳廷敬感激順治皇帝的知遇之恩,一直盡心竭力地為清朝辦事,這讓他在官場之內的口碑極佳,后宮前朝都有耳聞,連孝莊太后都對他觀感極佳,認為他是個有才有德的好官。
公元1661年,順治皇帝駕崩,他死的時候還很年輕,選定的繼承人康熙皇帝也只有八歲,還是個什麼事都不懂的幼童。不是有孝莊太后為其保駕護航的話,恐怕他根本就無法坐穩皇位。
俗話說主少國疑,皇帝如此年幼,朝野上下都算是憂慮,生怕他將來不會是個有為之君。孝莊太后一邊平定朝局,一邊培養康熙皇帝,除了她自己言傳身教之外,她還為康熙皇帝選了不少有才有德的老師,陳廷敬就是其中之一。
孝莊太后對陳廷敬的品行和才華早有了解,康熙皇帝一登基她就將他升為了起居注日講官,讓他為康熙皇帝講讀四書五經之類的圣賢書籍。
陳廷敬受寵若驚,這可是天子之師,在朝中的地位極為特殊,孝莊太后肯將其授予他一個漢人,實在是對他信任有加。
康熙皇帝不愧是后世的一代明君,年幼的時候就十分聰慧,陳廷敬教授他的知識,他總能很快就融會貫通。這讓陳廷敬十分驚喜,皇帝如此聰慧,這是天下之福,自此他教授康熙皇帝更加盡心,一心要培育出個一代明君來。
不過有一件事一直讓陳廷敬甚為憂慮 康熙皇帝雖然聰慧,但是八歲就成了一國之君,身邊無人敢對他的行為發出什麼異議。長此以往,他的性格難免有些肆意妄為,就算對他們這些傳道授業的老師也沒有什麼尊重。
有一次,陳廷敬給康熙皇帝授完課之后,康熙皇帝突然叫住他說:「陳先生,別人都說你是戶部的官員,最是有錢,那你借一些錢給朕花花吧。」
陳廷敬覺得很奇怪,康熙皇帝身為一國之君,平常吃喝用度都是皇宮出錢,他又年幼出不了宮,要錢有什麼用呢?他這麼想,自然也就這麼問了,沒想到康熙皇帝只是漫不經心地說:「隨便花著玩玩嘛。」
隨便花著玩玩,這可就超出了陳廷敬的接受范圍了,一時間,商紂王、隋煬帝等一系列奢靡無度的君主接連閃過他的腦海。一個皇帝如果無法抑制住自己隨便花錢的欲望的話,那將來說不定就會成為這樣驕奢淫逸的人。
陳廷敬不想同意,但是康熙皇帝畢竟是一國之君,哪怕自己是他的老師,也不能輕易拒絕他的要求,否則就是欺君之罪啊!
陳廷敬有些左右為難,但是為了抑制住康熙皇帝的這種無理欲望,他還是推辭道:「臣此時囊中羞澀,陛下要錢花,得等臣發了俸祿才行。」
康熙皇帝覺得十分無趣:「先生你能有多少錢啊?我才不要這三瓜兩棗,你從國庫拿錢給我花吧。」在年幼的康熙皇帝眼里,這天下的錢財都是他一人之物,國庫也不例外,他作為主人想怎麼花就怎麼花。
意識到康熙皇帝的這種思想之后,陳廷敬立刻跪了下來,他言辭懇切地對康熙皇帝道:「陛下,這國庫的銀兩是天下之物,誰也不能任意挪用,哪怕是您也不例外,臣職責在身,絕不能借給您啊!」
陳廷敬這話說得在情在理,可在從來沒有聽過拒絕之言的康熙皇帝眼里,他這就是瞧不起自己這個年幼的皇帝,故意敷衍。他氣得暴跳如雷,指著陳廷敬就道:「你這不就是欺負朕年幼嗎?等著,朕一親政就把你的狗頭給砍了!」
正所謂天子一言九鼎,康熙皇帝如此說,陳廷敬立刻就覺得自己的小命危險了,但為了讓康熙皇帝知道國庫之銀不可濫用,他還是硬咬住牙不肯松口求饒。這讓康熙皇帝更加惱怒,發誓一定要收拾他。
陳廷敬也知道康熙皇帝對自己心中有怒,在康熙皇帝親政之后,他就立刻請求告老回鄉,免得受到康熙皇帝的報復。
此時的康熙皇帝已經理解了他的苦心,對自己曾經的放肆深感歉疚,不僅沒有同意他的請求,還對他尊敬有加頗為重用,師徒倆終于重歸于好。
人年幼的時候天真單純不諳世事,總覺得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無人可以違逆,自小登基的康熙皇帝更是如此,所以他才會隨意說出要殺老師的話。
不過他畢竟是一代明君,長大之后他也意識到了自己當年的錯誤,知錯能改善待老師,讓其得以善終,這也算一則佳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