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名臣名將的愿望,基本都是生前封侯、死后得謚。連曹操也未能免俗,他在《述志令》中談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人心苦不足,既得隴復望蜀。曹操于建安元年九月受封大將軍(後來讓給了袁紹,自任大司空)、武平侯;建安十八年五月,漢獻帝劉協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于鄴城。
為了能受封魏公、加九錫,曹操還跟老朋友荀彧翻了臉,可見曹操當時并沒有篡漢之心,他只是想做一個大漢頂級權臣,活著有好封號,死了有好謚號,這樣他的老祖宗臉上才更有光彩。
像曹操那樣的蓋世梟雄尚且對封號謚號孜孜以求,其他的名臣名將就更不用說了,于是我們在《三國志》中看到,幾乎所有曹魏名將(諸夏侯曹、五子良將)最低的是四方將軍,活到曹丕篡漢的,基本都能混個縣侯,謚號更是人手一個,就連于禁也得了個「厲侯」謚號。
「厲侯」當然不是好謚號,當時審批謚號的,是瞧不起于禁的曹丕,所以寧死不屈的龐德「謚曰壯侯」 ,而于禁的謚號,都不好意思往墓志銘上寫。
曹魏有點級別的就能封列侯、得謚號,在這方面,劉備集團就顯得很小氣:劉備活著的時候,只給法正一人封了謚號,死在劉備前面的關羽、張飛、龐統,都沒有謚號——包括趙云的「順平侯」,法正之外十一個人的謚號,都是劉禪主持商定的,其中關羽謚號「壯繆侯」,還給后世留下了諸多爭議:有人說這個謚號類似秦檜的「繆丑」,這顯然是不準確的,因為宋高宗趙構給他的謚號是忠獻,宋寧宗趙擴改其謚為謬丑,史彌遠恢復其忠獻,宋理宗趙昀又改謚其為繆狠——秦檜并不曾有謚號「繆丑」,絞絲旁和言字旁不可混淆。
關羽的「壯繆」和秦檜的「謬丑」、「繆狠」不是一回事,秦檜的是惡謚,而關羽絕對是美謚,后世帝王將關羽推崇為武圣人,也沒有去掉那個「繆」字,是因為他不念「謬」而念「穆」,關羽實際是「壯穆侯」,這全是通假字惹的禍。
宋高宗趙構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宋孝宗趙昚在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又給加了兩個字,成了「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于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給關羽上了八十八個字的封號,也保留了「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古代「繆」與「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稱秦繆公,現在姓「繆(音妙)」的,都可能是秦穆公的直系后裔。
不管怎麼看,劉禪都不可能給關羽惡謚,因為關羽和劉備「義雖君臣恩若兄弟」,後來還做了兒女親家:關羽的孫子、關興的兒子關統,娶了劉備的孫女、劉禪的女兒,這在當時叫「尚公主」。
按照時間和年齡推算,關羽得謚號的時候,「駙馬」關統應該還活著,大家絕不可能給關羽議定一個毀譽參半甚至毀多于譽的謚號。那樣的話,劉禪也沒法兒跟女婿關統交代。
關羽應該得美謚還是應該得惡謚,還要看他在荊襄之戰中是有功還是有過、是功大還是過大。
很多人都認為是關羽擅自放了襄樊之戰,并且在首勝之后沒有見好就收,這才導致荊州全失,蜀漢丟了半壁江山。
襄樊之戰是誰發動的,這個問題在《三國志》中早有答案:「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 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夏侯淵與劉備戰于陽平,為備所殺。秋七月,(曹操)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
這段古文并不難解,襄樊之戰和漢中之戰在時間上有交叉,曹仁駐扎在樊城就是為了打關羽,曹操派假節鉞左將軍于禁帶領七軍三萬人開赴荊襄,也是幫著曹仁打關羽。
襄樊之戰并非關羽主動挑起,甚至還有些不想開戰,也沒有必勝的信心,所以他才在出征前嘆息:「吾今年衰矣,然不得還!」
實事求是地說,當時曹操的實力強過劉備不止一倍,他有足夠的兵力在漢中和襄樊同時開辟兩個戰場。
在漢中與劉備相持不下,曹操派遣于禁帶領三萬大軍協助曹仁攻擊關羽,就是要迫使劉備從漢中撤退,這是典型的圍魏救趙之策。
關羽頂住了于禁龐德的進攻,并趁著漢水暴漲的天時地利,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想遷都以避其鋒芒。
正是因為關羽在襄樊牽制住了曹操半數主力,劉備才能在漢中堅持一年之久(從建安二十三年打到二十四年,在此期間,曹仁屠了已經歸順關羽的宛城),并最終熬走的曹操,但是那一戰也打得劉備筋疲力竭,諸葛亮在成都連婦女都派往前線運輸軍需物資,不咬緊牙關堅持,劉備就當不成漢中王了。
熟讀三國史料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關羽之敗,敗于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被曹魏和東吳兩面夾擊,即使孫武吳起復生,劉備諸葛亮都在,也是必敗無疑。
曹操派大軍馳援襄樊,關羽已經很吃力了,劉備的三個親戚還在后面捅刀子:糜芳可能是關羽的大舅哥,也可能是劉備的小舅子;孫權是劉備貨真價實的二舅哥;劉封是劉備有繼承權的養子。
關羽在前方作戰,「假子」劉封坐視不理:「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糜芳作為「國舅爺」,不但負責軍需供應,還在南郡監管著前線將士的家屬,結果他不給關羽糧草,卻把前線將士的家屬都送給了呂蒙和陸遜。
一大幫王親國戚使絆子捅刀子,關羽要能打贏襄樊戰役,那他就真是神仙了。
荊州之敗,劉備的責任遠遠大于關羽,要不是他派劉封和糜芳名為支持實為牽制關羽,那麼即使襄樊失利,關羽也可以退回南郡、公安(劉備在荊州的治所,也就是荊州首府)據守,各懷心腹事的曹軍和吳軍絕不會合力攻擊——打下來不好分。
荊襄戰役并非關羽擅作主張發起,在整個戰役期間不但沒有外援,還受到各方掣肘和出賣,所以不管怎麼說,「大意失荊州」這口黑鍋,都不能甩給關羽,給他惡謚,更是于理不通。
從尊崇關羽的后世君王不取消「壯繆」二字來看,那絕對應該理解成「壯穆」: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于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
我們細看三國史料中記載的關羽事跡,就會發現「壯穆」二字十分貼切,這說明當時的蜀漢大臣在擬定謚號的時候,是用了一番心思的。
《三國志》關于法正、諸葛亮等十二人獲得謚號的記載是這樣的:「先主時,惟法正(翼侯)見謚;后主時,諸葛亮(忠武侯)功德蓋世,蔣琬(恭侯)、費祎(敬侯)荷國之重,亦見謚;陳祗(忠侯)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謚號不詳)遠來歸國,故復得謚;于是關羽(壯繆侯)、張飛(桓侯)、馬超(威侯)、龐統(靖侯)、黃忠(剛侯)及云(順平侯)乃追謚,時論以為榮。」
劉禪于景耀三年秋九月,追謚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景耀四年春三月,追謚故將軍趙云。這里面最重要的五個字,足以證明大家獲得的都是美謚:「時論以為榮。」
在十二位得謚的季漢名臣名將中,只有諸葛亮、關羽、趙云是兩個字,這是格外的殊榮,是經過認真考量的:「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云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云曰順平侯。」
劉備劉禪在謚號問題上都比較小氣,父子兩代人只送出了兩個,劉備不給關羽、張飛、龐統謚號,可能是一時間顧不上,對關羽的是非功過也不好定論,但是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劉禪給關羽擬定謚號的時候,荊州已經丟了整整四十年,大家也應該知道誰該為那場改變季漢國運的完敗負責,所以再給駙馬的爺爺關羽一個惡謚,那是要挨揍的。
總而言之一句話:當時大家都認為關羽等十二人獲得謚號是很光榮的事情,就說明其中并沒有惡謚,把「壯繆」念成「壯穆」也就順理成章了。
當然,說關羽的「壯繆侯」是美謚而非惡謚,這也只是筆者一家之言,最后的結論還得由讀者諸君來下:在您看來,荊州之敗的主要責任人是誰?關羽的謚號,應該是美謚還是惡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