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正的布衣皇帝只有兩個,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如果嚴格來說的話,劉邦的出身其實還要高一些,好歹他還曾當過秦朝的泗水亭長,也算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相對來說的話,朱元璋的出身就很低了,要過飯當過和尚,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布衣。
朱元璋從乞丐變成皇帝,除了因為他自己的努力拼搏之外,還因為手下聚集了一大堆的能人異士,文臣方面有劉基、李善長等人輔佐,武將方面有徐達、常遇春為他沖鋒陷陣。特別是明朝的開國名將徐達,僅僅是他一人就為朱元璋打下了半壁江山,先后幫助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和張士誠,為朱元璋奪取中原奠定了重要基礎,後來更是在洪武元年攻入元大都,滅掉了統治中原百年之久的元朝。
徐達和朱元璋一樣,都是出身于農家子弟,兩人也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至正十三年,徐達應朱元璋之邀從軍,從此之后代替朱元璋征戰四方,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徐達作戰有勇有謀深得朱元璋信任,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 雖然徐達功勛卓越,但是在朱元璋面前卻始終保持恭敬謹慎的態度。正是因為他這種謹言慎行的性格,使得他最終逃過一劫,沒有落得和李善長、藍玉等人一樣的結局。
徐達在處理任何事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朱元璋的態度。雖然他平時少言寡語,但是對朱元璋的心思卻了如指掌。甚至可以說,徐達之所以能夠幸存,沒有成為朱元璋誅殺功臣的對象,就是因為徐達善于揣摩圣意。例如在徐達北伐過程中,曾經故意放走元順帝,此舉雖然未得朱元璋同意,但是卻贏得了朱元璋的歡心。
公元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徐達和常遇春這兩員猛將一路勢如破竹,第二年八月就攻入了元大都,元順帝倉皇出逃,元朝就此滅亡。雖然元朝名義上已經滅亡,但是各地元將仍然擁有大量兵力,比如太原王保保就擁兵十萬,這些對明朝都造成了直接的威脅。
徐達和常遇春等人攻下大都之后繼續揮師北進,先后擊敗了元將王保保和李思齊,之后二人分兵兩路繼續往北進攻,終于在開平城圍困住了元順帝。
當時守城的元兵勢弱,常遇春建議立即攻城活捉元順帝。然而常遇春的建議卻被徐達拒絕了,他非但沒有立即下令攻城,反而故意放開一個缺口放走了元順帝。常遇春對此大發雷霆,認為徐達故意放走元順帝,白白浪費了一個留名青史的大功勞。
面對暴跳如雷的常遇春,徐達解釋說:「是雖一狄,然嘗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將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則縱之固便。」意思是,元順帝雖然是夷狄,但是曾經久居帝位。如果真將他抓到了,皇上應該拿他怎麼辦才好呢?是封他當個諸侯,還是干脆除掉他呢?我認為這兩種方法都不合皇帝的心意,只有放了他最合適。」
常遇春原本打算將這件事告訴朱元璋,但是不久后他就因病去世了,此事也就告一段落了。後來當朱元璋得知徐達故意放走元順帝時,果然并沒有生氣,反而暗暗點頭認為徐達做的正確。
如果徐達不放走元順帝的話,朱元璋確實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置他。因為當時北元的勢力還很龐大,貿然殺掉元順帝無疑會激怒北元殘余勢力。可是如果不殺元順帝的話,封他當一個諸侯,又無法向天下交代,因此還不如放走元順帝,任他自生自滅。
徐達對朱元璋的心思可以說是揣摩得十分透徹,而且他行事又十分的謹慎,一點也不會讓朱元璋抓到他的把柄。比如說,有一次朱元璋邀請徐達飲酒,徐達酒醉之后,朱元璋就命人將他送到當年自己居住的吳王府里休息。徐達半夜酒醒之后得知是睡在朱元璋的吳王府后,立刻跪在台階上朝北拜,然后又磕了三個頭后才離去。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對手下大臣十分嚴苛,唯獨對徐達另眼相看,除了因為徐達給他立下了很多功勞之外,還因為徐達為人謹慎,無論表面還是背后,都對朱元璋十分恭敬。因此,雖然明朝很多開國功勛都被朱元璋誅殺,但是徐達卻成功地逃出了一劫。至于野史中記載朱元璋給徐達送燒鵝的說法,毫無可信之處。
後來徐達因病去世之后,朱元璋十分悲痛,親自前往徐達葬禮以示悲痛,還下旨將徐達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謚號「武寧」。除此之外,還讓徐達的子孫后代三世皆王爵。以朱元璋的性格來說,能夠對徐達做成這樣已經十分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