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民國轶事
後宮秘史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匯
历代皇帝
野史分享
三國風雲
趣闻历史
史料记载
古墓文物
全部
    
唐順宗李誦:當26年太子,癱瘓在床,父皇駕崩,當即站起來登基
2023/01/28

如果把時間軸拉回到古代,詢問他們一個問題:你想當皇上嗎?

我想大部分人,下至百姓,上至皇家貴族,應該都會給予肯定答案,因為萬人之上的九五至尊的位子實在是太誘惑了。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且有數不盡的玉盤珍饈和花不完的金銀財寶,還有美女如云的后宮,吃喝玩樂樣樣不愁,豈不美哉。

想來換成任何一個人怕是很難不為之心動吧。平頭百姓目光短淺,看到的尚且只是這些蠅頭小利, 而皇室之中的爭奪才是真正的血雨腥風。

為了謀得大位,他們可以不顧一切,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將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及其他們的孩子全都斬殺。

楊廣為得太子之位,陷害長兄楊勇,繼位之后,假傳隋文帝遺旨,逼楊勇自盡。 都是手足,在大位面前,卻毫無親情可言。

李誦——特別的太子

今天要聊的是一位特別的皇帝,他跟尋常奪位的那些皇子的經歷有些不同。

他既沒有經歷殺父弒兄,也沒有經歷謀權篡位,但是被封太子后卻小心翼翼,反而像太子之位不是名正言順得來的,他是何許人也, 為什麼在至尊位置反而唯唯諾諾?

此人名叫李誦,唐德宗李適的長子,是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

他聰穎過人,謹言慎行,他不會像其他太子一樣,對朝堂上的事情輕談狂論,據說他做太子時只對唐德宗的一件事發表過意見。

唐德宗在位期間,對宦官委以重用,朝廷上下雖看不慣,但是敢怒而不敢言,只有太子敢出面諫言,他并非魯莽,而是每逢在唐德宗高興的時候與之從容論理,最終唐德宗聽信太子之言。

在這里,可以說他是聰慧過人,除了這件事之外, 李誦幾乎沒有再向唐德宗諫言過,未免有點太小心翼翼了。

唐德宗聽信李誦之言,其實也是對他寵愛,李誦的謹言慎行似乎拉開了他與唐德宗的距離。

李誦的這種小心謹慎是否為他后續身體不適埋下了伏筆呢?甚至是他過少的諫言是否讓唐德宗誤以為他無心國家大事,才有念頭想改立太子呢?

雖然他自己過于小心,但是因為這種寡淡的性格,外人對他的評價是為人忠厚友善,他從不會因為身份高貴隨意呵斥他人。

而且他博學多才,各種學術都有涉獵,佛教經典也略有研究,因為他的書法了得,每次在其父需要作詩贈與大臣之時,都必然由他執筆。

少年可慰,可以說他被皇帝和群臣寄予了厚望。

郜國公主——禍從天降

可是據歷史記載,李誦19歲當上太子, 一直到26年后才當上皇帝,在當太子的很長一段時間,他一直是郁郁寡歡的狀態。

甚至最后還因為中風癱瘓在床,這麼一位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為何沒有為自己再進一步做儲君做準備,反而一直都郁郁寡歡呢?

一切要從一個女人說起,李誦的太子妃蕭氏,蕭氏在李誦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嫁給他, 婚后二人相敬如賓。

蕭氏的母親郜國公主自恃清高,認為自己的身份高貴,女兒又是當朝的太子妃,難免囂張跋扈了些,經常自由出入皇宮。

在駙馬去世之后,她本應當恪守本分,可是她反而開始放肆起來,張揚跋扈更甚, 于是因為三宗大罪被人告發到唐德宗處

其一因為私生活混亂,與太子詹事、縣令、司馬等多人都有親密的關系。

其二禁衛將軍李昇私自出入郜國公主的府邸,也有史料記載是李昇是東川節度使李叔明之子,因為宰相張延賞與李叔明素來就有嫌隙,所以向唐德宗告發。

不管誰向唐德宗告發,這一舉動引起唐德宗的不滿,他認為郜國公主是在為自己的乘龍快婿結交黨羽,畢竟太子身邊的人很重要,他日等到太做了儲君,她自己的位置也可以水漲船高。

但是在唐德宗看來, 太子的野心讓他不悅,等于是在謀奪自己的江山。

其三應該是歷代皇帝最忌諱的一件事,上奏她用邪術, 即古代所說的巫蠱之術

比如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扎小人就是巫蠱的一種,古人相信在小人的身上寫上仇家的八字,就能夠達到詛咒和禍害仇敵的目的。

深信不疑的原因是有人被寫了八字之后身體真的有了反應,所以巫蠱之術後來被明令禁止。所以在有人向唐德宗奏報了這件事之后, 唐德宗便更加懷疑她有可能是與太子在暗中謀害自己。

于是唐德宗廢黜郜國公主的封號,將與她[淫.亂]的所有人流放或者杖殺。因為懷疑此事與太子有關,所以他將太子找來盤問,可是太子全然不知,他將太子狠狠訓斥一通。

可是心中疑云并未消散,太子請求廢黜太子妃,以證自己所言不虛, 但是此時唐德宗已萌生出廢黜太子的念頭了。

改立太子風波

遣太子離開后,他召來宰相李泌入宮中商議此事。宰相在古代的地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極其重要, 所以唐德宗找李泌商量基本是下定決心,但是唐德宗是怎麼又改變了主意呢?

那是因為李泌就前朝廢黜太子的利害關系打消了唐德宗的念頭,歷代廢黜太子,多半會有太子起義的流血事件,而且李泌提醒太子已經有主動與太子妃撇清關系的舉動,不應趕盡殺絕, 唐德宗聽后覺得有道理,于是放棄了廢除太子。

有人會問, 唐德宗廢黜太子之后想立誰為太子呢?其實這個人選唐德宗也已經想好了, 那就是他的養子李邈之子舒王李誼

說來奇怪,自己的兒子是太子,卻要改立養子為太子,實在有些難以理解。

歷史上的第一種說法是想立舒王李誼為太子是因為他的兄弟李邈如果還在世的話,是不可能輪到他來做這個皇位的, 所以為了感謝他,立他的兒子為皇帝,這種說法看來李適還是個有情有義且大公無私的人。

第二種說法是因為李誼軍功顯著,適合做未來的主君,而且唐德宗的確 很喜歡這個養子,所以想改立他為太子,不管是哪種說法讓唐德宗改變了想法,都是因為李泌的諫言, 所以李誦應該感謝李泌,如果不是他的誠懇諫言,也許當時唐德宗一怒之下就改立了太子。

雖然因為李泌,後來唐德宗查出了事情的原委,得知李誦沒有二心,但是對于沒有經歷什麼復雜大事的李誦而言,這件事像是當頭一棒,在他心里種下了陰影, 在此一事之后,李誦變得更加謹慎了。

謹言慎行

一日,他曾在魚藻宮設宴,宴會之中,眾人劃著彩船游水嬉戲,或者在舟上歌唱,一旁的唐德宗見此等熱鬧場面大喜于色,于是問李誦此時的感受如何,李誦就只是引用了詩中 「好樂無荒」一句作答。

原詩 「好樂無荒,良士休休。」,意思是喜歡享受但是不荒淫無度,賢人都會高興的,李誦依然不忘謹言, 但是父子之間的對話讓人覺得未免太生分,大概也是李誦想要保全自己的一種鎧甲吧。

若是終日這樣沉默寡言,那他自己心里的一些話如何排解,其實不然,李誦并不是全然如此,他也有兩個可以推心置腹的人,大概因為他們,李誦才會在朝堂上從容無誤。

一位是他的書法老師王伾,一位是他的圍棋老師王叔文,他們時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和民間疾苦。

尤其是王叔文曾經在李誦要諫言之時提醒他除了盡忠盡孝,不要對皇上其他事情過于品頭論足,若是讓皇上認為是在收買人心,屆時無法解釋,李誦不禁想起之前巫蠱之事,對王叔文十分器重。

貞元二十年 (804年)九月,李誦突然中風,語言功能喪失,或許也正應了他謹言的性格,因為唐德宗多次派名醫來診治李誦的病,但是始終沒有理想的效果,同年底,唐德宗身體每況愈下,眾大臣紛紛來探望,唯獨不見李誦。

唐德宗思念兒子,每每想到哽咽不止,緣盡緣滅,兩人未得相見。次年,唐德宗駕崩,傳旨李誦繼位。

旨意一下,不知何故, 中風癱瘓的李誦突然痊愈,有說法稱李誦是裝病,否則怎麼能突然痊愈?實則不然,這一說法我認為并不準確,李誦的身體每況愈下首先是 過度小心造成的,出于唐德宗的威懾力,戰戰兢兢。

其次郜國公主的事,給他帶來了不小的打擊,讓他的心靈蒙上了陰影,加上 長期的精神壓力使他處在崩潰的邊緣, 心理上的壓抑,積郁成疾,才導致了身體上的不適。

如今雖然是至親離世,但是相當于是一塊枷鎖被解除了,他的心里自然就全然釋放了壓力,所以痊愈是很正常的。李誦繼位之后,發動了一系列的改革,最著名的是 「永貞革新」,打擊了唐德宗寵信的宦官的勢力。

然而這一舉動等于向宦官宣戰,所以僅僅幾個月后,以宦官為首的俱文珍等人就擁立李誦長子廣陵王為太子, 唐順宗李誦退位稱太上皇,806年去世。

縱觀李誦的一生,26年的太子路小心翼翼,戰戰兢兢,繼位后剛想大展宏圖,就被逼退位給自己的長子,成為太上皇,還沒來得及享天倫之樂生命就走到了盡頭, 所謂匆匆開場,匆匆落幕也不過如此了。

參考文獻:

【1】出自《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2】出自《詩經·國風·唐風·蟋蟀》

呂布和黃忠兩人,誰的箭術更高?二人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2023/08/09
萬歷皇帝為何近30年不上朝?打開他陵墓的那一刻,才知道另有隱情
2023/08/03
宋太宗強幸小周后,讓畫師當場作畫,為此李煜寫了一首詩流傳至今
2023/08/03
歷史上真實的晴川:是康熙厭惡的兒媳婦,雍正登基后將她挫骨揚灰
2023/08/03
歷史上真正的甄嬛:一生無寵靠兒子笑到最后,死后拒絕與雍正合葬
2023/08/03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將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2023/08/03
史上最牛和尚:權傾朝野玩弄公主和女皇,因太囂張32歲被亂棍打死
2023/08/03
北魏高皇后遷葬遇詭事:一丈長的大蛇趴在棺上,蛇頭刻著「王」字
2023/08/03
收復新疆時,左宗棠下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殺!換來30年的安定
2023/08/03
三國中被劉備、諸葛亮嫌棄的大將,卻能輕松斬殺徐晃,他有多厲害?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