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以前的眾多歷史文獻之中,并沒有「棉」字的存在,這足以證明即便棉花很早就傳入了中國,但古代勞動人民對棉花的使用卻并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理解。
除此以外,古代詩人描述冬天寒冷的時候,也沒有提到棉花、棉被等產物,這再一次證明了古人應對冬天的方法,和今人絕對有很大的不同。
那麼在沒有棉被的朝代之中,古人冬天睡覺如何御寒呢?
白天上街的時候,可以將一件又一件衣服包裹在一起,確保自身體溫不會下降。可夜晚來臨,總不可能穿著衣服睡覺吧。了解事實真相以后,人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接下來不妨讓我們從彼時窮人和富人兩種不同的社會階級,來看看他們如何應對寒冷的冬天。
首先是窮人的御寒方法,重點在于四個字——就地取材。
只要是能夠用來預防寒冷的物品,或者對渡過冬天有幫助的物品,都可以成為他們的御寒小幫手。
在沒有棉被的情況下,窮人就會在野外尋找大量的蘆花裝到被子中抵御寒冷。這樣的被子雖然不如棉被舒服,但卻能夠像棉被一樣保暖。
蓋的東西有了以后,鋪床的東西自然也不能缺少。以往人們在許多古裝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監獄里面的犯人,只能睡在干草席上。
其實不只在監獄之中,普通老百姓家里面,也會用干草席作為自己的床墊。別看睡起來會膈應人,但保暖的功效的確不差。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的古代,能夠想到這樣的方式保暖,已經十分不易。
當然,睡覺的問題解決了,可出行又該怎麼辦呢?
現代社會之中,人們都習慣了冬天穿棉衣、夏天穿短袖,古代可沒有這樣的本錢。為此,古人專門發明出一種特別的衣服,這種衣服會用粗布制作而成,外表上看起來破破爛爛,但至少保證了生命安全。
倘若連這兩樣東西都沒有的話,窮人也只能依靠
身體素質去硬抗。只是古代社會之中,根本沒有完善的社會福利可言,穿的衣物都指望不上,吃的食物又豈能滿足需求。
因此每逢大雪來臨之際,無家可歸的窮苦老百姓們,凍死凍傷并不在少數。別說古代封建社會了,即便是到了近代時期,類似的情形依舊存在。
但凡封建王朝腐敗無能,每一年的冬季,都可以稱為災季。
窮人生活困苦,只能想盡一切辦法確保生命安全,并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和其他人相互依偎,共同渡過難關。
那麼作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的另一主角,富人們又是如何應對寒冷冬天的呢?
事實上,古代富人的冬日生活,除了不像現代人一樣精彩之外,并不會受到寒冷的影響。
窮苦人家需要想盡一切辦法制作厚實的 鋪蓋和被窩應對寒冷冬天,富人卻根本不必為此擔憂。宋朝以后以棉衣保暖,宋朝之前則有各類動物皮毛進行防護。相較于棉衣而言,這類皮毛的防寒效果甚至更勝一籌。
東坡先生就曾經說過: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出門玩耍的時候都不用擔心溫度下降,在家保暖更不用說。
除去在衣物上面的準備超過窮人之外,富貴人家的住處和食物儲備,也遠非窮人可比。
早在商朝末年,箕子朝鮮中就出現了炕(究竟是誰發明,已經無從查證),隨后中原北部都會借鑒類似的方式來對抗冬天。
可炕的制作雖然簡單,但燒火需要用的木柴或者煤炭卻讓人十分頭疼。富人不用擔心燒炕的成本,窮人卻拿不出額外支出。
而食物儲備上面,相信大家都在古裝影視作品中看到這樣一個場景。窗外大雪飄零之時,窗內人
溫酒入喉。此時此刻,無論天氣多麼寒冷,都會被短時間忘記。可富人喝酒永遠有盈余,窮人想要喝酒,只能省著一點一點喝。孔乙己時常在魯鎮酒店中沽酒,每一次都要喝上許久,其中心酸不足為外人道。
因此,古人應對冬天的方法,其實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多得多。只是身份財富的不同,也導致他們最終選擇的方法各不相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倘若詩人杜甫能夠來到現代社會之中,相信他一定會對冬天有一個全新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