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有了正史,人們為什麼還要創造野史呢?或許是因為正史太過枯燥,野史卻十分有趣。
尤其是野史中出現的一些經典例子,至今仍讓人回味無窮。這不,野史中就曾記載,朱棣微服私訪時,提了一個上聯:「燈明月明,大明一統」
結果周邊大臣學士,無一人敢對。一直到偶遇一神童,朱棣才得到心滿意足的答案。
時間回到公元1421年1月,朱棣把國家首都遷移到北京,可文武百官剛剛安定下來,皇宮中就突然出現一場大火。
雖說沒造成什麼人員傷亡,但對迷信的古人而言,這簡直就是上天的憤怒,表明對遷都的懲戒。
于是無數大臣爭相向朱元璋匯報:皇上,咱們還是得回南京才行,老天爺都發怒了,沒必要和它對著干。
可朱棣是什麼人?一生戎馬無數,甚至以皇帝身份,取得勒石燕然的成就。區區大火,絲毫不能影響到朱棣遷都的決心,倒是眼前無數求情的大臣,讓朱棣尤為火大。
這些愚昧的臣子,怎麼一點眼力見沒有。別說現在正是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都已經遷都到北京,再遷回南京,這不是讓皇室顏面丟盡?
外加上遷都的損耗,銀兩支出等等,這不是給財政增加負擔?你們要是把錢用完了,我還怎麼遠征漠北。
朱棣氣得不說話,多虧機智的夏原吉,連忙站出來表示,這怎麼會是皇上的過錯,分明是官員辦事不利。將人禍怪給天災,推卸責任。
朱棣稍稍松一口氣,還得是老夏,要不事情又得鬧大。等到群臣退去,朱棣悄悄將夏原吉叫到一旁。
房子被燒肯定不是我的本意,但天天有人念叨,也令人頭疼,這件事情應該如何解決?
夏原吉俯首回答:不如趁著元宵節來臨時,微服私訪、與民同樂。一來安撫臣民,二來也是向上天證明,遷都也挺好。
朱棣一聽,喜不自勝,難怪人家都說內事不決,找夏原吉呢(玩笑話),等到元宵節一到,朱棣便帶著夏原吉,以及往日反對遷都最有干勁的幾名官員,一同微服私訪。
看著街邊的繁華程度絲毫不輸南京,朱棣十分驕傲地詢問大臣:也不知遷回南京,京都如何?南京又如何?
看到大臣吃癟,朱棣哈哈大笑,又笑著對眾人說道:今日元宵,不談朝政。我出一上聯,諸位不妨試試下聯。若能對出來,重重有賞。
隨即,朱棣負手沉吟:「燈明月明,大明一統」。
可朱棣也沒有想到,自己有感而發的對聯,竟然一次性難到了所有大臣,甚至就連夏原吉,都真切地表現出實在對不上來的表情。
或許他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卻又不顯得對仗工整,干脆沉默寡言。
朱棣環視一圈,見真沒人出聲應答,干脆也擺了擺手,帶著眾多大臣又繼續前行。
及至眾人行至一處小巷,突然聽聞一陣悅耳的讀書聲。朱棣疑惑,今日元宵,竟然還有人埋頭苦讀詩書?讓隨從告了一聲叨擾,便準備擺放讀書聲的來源。
沒想到行至門前,開門的竟然是一位小孩童。朱棣倒是沒什麼反應,夏原吉卻十分驚喜地說道:莫非你就是有著「溧陽神童」之稱的彭印山。
小孩子微笑點頭:神童卻算不上,不過我的確來自溧陽。夏原吉當下給朱棣介紹了一番,有關彭印山的故事,朱棣瞬間來了興趣。
既然有神童之稱,不妨試試剛才難倒眾多大臣的對聯?于是朱棣詢問彭印山:手中有一上聯,卻苦于沒有下聯,不知小哥能否作答。
得到彭印山可以嘗試的回答后。朱棣出言:燈明月明,大明一統。沒曾想彭印山聽聞對聯的第一反應,竟是抬眼仔細看了看朱棣,隨后才給出回答:「君樂臣樂,永樂萬年」。
朱棣驚喜,也明白眼前神童,早已從對聯中知曉了他的身份。于是笑著對身邊大臣說道:「大明又得一解縉矣」
眾人皆驚,要知道以當時解縉的文采,絕對得到所有人的肯定,但朱棣對年幼的彭印山,給出如此之高的評價,實在讓人驚奇。
事實上,朱棣通過一句對聯給出的評價,或許確實有高估的嫌疑,可彭印山的回答,的確是在追求工整的同時,也不露聲色的拍了朱棣馬屁。
俗話說美言不信,信眼不美,彭印山的對子,絕對是又信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