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應該是三國時期,最可惜的美女了。
世間有流傳「江東有二喬,河北甄宓俏」,意思是說江東的大小喬加起來都比不上一個甄宓,那麼甄宓究竟美到什麼地步呢?
曹植的《洛神賦》中,洛神的的原型就是甄宓,他對洛神是這樣描寫的:
她體態適中,肩窄如削,腰細如束,秀美的頸項露出白皙的皮膚,不施粉黛,發髻高聳如云,長眉彎曲細長,紅唇鮮潤,牙齒潔白,一雙善于顧盼的閃亮的眼睛,兩個面頰下甜甜的酒窩。
通過這段文字的描寫,不難想象甄宓的美貌無雙,她不止被曹操父子爭奪,就連與原配伉儷情深的曹植也免不了對甄宓肖想。
歷史上的甄宓才貌雙全,品德出眾,但是她死時卻是無比的凄慘。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甄宓死后「被發遮面,以糠塞口」,葬于鄴城。
所謂的「被發遮面」是因為她做了見不得人的事,而「以糠塞口」則是她說了不該說的話。
那麼甄宓死前到底干了什麼?曹丕又是為什麼這麼狠心,賜死愛妻后,又不惜以這種方式對待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甄宓是如何被曹丕搶到手的。
甄宓是歷史上的「甄夫人」,事實上她的真實姓名早已不詳,因為《洛神賦》中,洛神是伏羲的小女兒,而伏羲的小女兒又名為「宓」,所以有了甄宓這一名字。
甄宓出生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因為父親在她3歲的時候就早逝,所以讓甄宓從小就有了與眾不同的心性。
甄宓童年時期,有術士為她算命,認為她「將來貴不可言」,事實上,這個孩子從小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
甄宓從小到大就不好糊弄,在她8歲那年,街上有表演雜耍的路過,周圍的孩子都紛紛圍上去觀看,但是甄宓卻不為所動。
同伴問她為什麼不去看,沒想到甄宓輕蔑地說:「這并不是女孩子該看的。」
別的孩子還在玩泥巴的時候,甄宓已經博聞強識的了,只要她看過的書籍,都能過目不忘,并且還自己去拿哥哥的硯台寫字。
她的哥哥知道后問她:「一個女孩子學什麼寫字,學學女工就好了」,誰知甄宓反問道:「自古賢德的女子都要學習前人的經驗來警示自己,不讀書,拿什麼來借鑒呢?」
天下大亂之時,甄宓也就才十幾歲的年紀,當時各地發生饑荒,百姓苦不堪言,當時甄家存有大量的糧食,還有很多錢財。
于是甄宓就對母親說:「如今天下發生災荒,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我們不如將糧食都分發出去,以免引來不必要的禍端。」
她的家人聽后覺得有道理,于是就將糧食分發給了災民,光從這一點上來看,甄宓的胸懷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的女性,她的目光之長遠,非常人可及。
建安中年,袁紹為自己的次子袁熙求娶了甄宓為妻,後來袁熙被任命為幽州刺史,甄宓就留在鄴城照顧自己的婆婆。
甄宓作為袁熙的妻子僅僅只有五年的時間,公元204年,鄴城被曹操攻破,曹丕先沖進袁府中,不想,在這里他看到了一個蓬頭垢面的女子。
這名女子是名[少.
婦],此刻她正低頭哭泣,曹丕就問這是誰,于是甄宓的婆婆道:「這是袁熙的妻子」,曹丕將甄宓的發髻挽起來,讓她將臉洗凈,等到甄宓抬頭的一瞬間,曹丕驚艷異常。
甄宓不僅美貌絕倫,更是舉手投足間自帶貴氣,明明就是一介普通婦人,但卻膚若凝脂,身段優美驚艷。
曹丕對她一見鐘情,于是迎娶了甄宓,并且承寵她數年。
關于曹操父子與甄宓的花邊新聞,歷史上也是多有流傳,據說當時曹操也被甄宓的美貌所拜倒,不過在他想迎娶甄宓的時候,誰知道兒子先下手了,曹操沒辦法,只能為兒子迎娶甄宓。
甄宓再嫁曹丕以后,賢良淑德的美名傳遍四方,甄宓在府中獨寵數年,卻還時常開導勸諫曹丕,多去承寵其余的侍妾。
甄宓對曹丕說道:「古時黃帝子孫繁盛,就是因為妻妾多,你也應該多多納妾,多去承寵她們。」
後來曹丕有一個侍妾任氏,因為蠻橫驕縱,對曹丕還時常怨恨,于是曹丕就想把她趕走,甄宓卻跪地求情,求他不要驅趕任氏。
她除了能夠勸諫丈夫納妾,對于婆婆也是孝順有加,當時曹操西征,她的婆婆卞夫人隨行的途中,因為生病就留在了半路,也就是孟津,
此時的甄宓卻是在鄴城。
她聽聞婆婆生病以后急得寢食難安,但卻又沒辦法親自去孟津照顧,因此每晚都不能入眠,甚至想起來還低聲哭泣。
身邊的侍女告訴她夫人沒有大礙,她卻認為是下人在寬慰她,依舊是每日焦急難安,直到卞夫人回到鄴城以后,甄宓親自去迎接,看到婆婆的一瞬間她竟然喜極而泣。
卞夫人看到兒媳婦這麼關心自己,不禁也感動得落淚,于是安撫她道:「我只是一點小病,很快就好了。」
直到此刻甄宓才徹底放下心,抱著婆婆哭說自己不孝,卞夫人不禁感嘆道:「真是孝順的兒媳婦啊!」
可以說,這樣善良淑德的女子,縱觀天下也找不出幾人,甄宓的所作所為只有兩種解釋:要麼她是真正的賢良有大愛,要麼就是她的雙商極高,知道如何把握人的心理。
當然了,那時距離現在已經有了近2千年的歷史,關于甄宓的記載有沒有紕漏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僅僅從記載上看來,世人更加偏向第二種情況。
建安21年,曹操出征孫權,甄宓卻因為當時抱病,所以就留在了鄴城,等到大軍回到鄴城以后,侍女們看到一段時間沒見的甄宓,竟然發現她面色紅潤,比之前還要精神煥發。
于是侍女就好奇的問:「夫人跟兩個孩子(曹叡與東鄉公主)分別這麼久,難道不想他們嗎?為什麼看您氣色更好了呢?」
于是甄宓回答:「他們都跟隨卞夫人照顧,我有什麼可擔心的。」一句話不僅化解了自己的尷尬境地,更是為婆婆記了一個大功勞。
從甄宓的這些行事上看來,她不管是為人善良賢淑,還是情商智商雙在線,都足以說明,她會把握人心,至少在曹家混的地位非常。
那麼後來究竟發生了什麼,才導致了她的悲慘結局呢?
在《三國志》中記載:公元2220年,曹丕即位,將兒子曹叡封為武德侯,他納了幾門妾室,其中郭女王深受寵愛。
郭女王比曹丕還大三歲,但是曹丕對她寵信有加,因為郭女王為人有謀士之才,曹丕的很多政務都得益于郭女王的良策,所以她取代甄宓,成為曹丕的專寵。
當時曹丕曾經想立郭女王為皇后,但是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郭女王為人諂媚陰狠,仗著寵愛在后宮中行事囂張,要是立她為后,必然引起秩序混亂。
由此可見,論人緣,郭女王完全不是甄宓的對手,不過,甄宓最后還是被曹丕賜死了。
公元221年,郭女王已經被封為了貴嬪,位份僅在皇后之下,是六宮之首,因為郭貴嬪幾乎得到曹丕的專寵,所以致使甄宓有了怨言。
這時候的甄宓不再那麼年輕了,應該是面龐也有了一些變化,再加上不再受寵,所以免不了說了一些怨恨的話。
但反觀郭貴嬪,卻在后宮中如日中天,她就向曹丕進了一些讒言,最終曹丕聽信郭貴嬪的話,一怒之下賜死了甄宓。
在甄宓死后曹丕依舊覺得不夠解恨,還用頭髮掩蓋她的面部,用糠將她的口中塞滿,關于曹丕的行為,很多人不能理解。
甄宓死時才40歲,縱使容顏不再,肯定也到不了被如此厭惡的地步,如果真的是普通的失寵,曹丕大可以直接冷落她,又何苦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妻子呢?
其實在史料記載中,有很多被人們忽略的蛛絲馬跡。
時間拉回到曹丕遇上甄宓的那一年,或許我們就能知道問題的答案。
建安九年8月份,曹丕在袁府中遇上了披頭散發的甄宓,隨后八抬大轎將她迎娶回家。
甄宓的兒子曹叡死時36歲,根據這個時間推算,那麼曹叡就是出生在建安九年,試想,8月份的時候甄宓被曹丕迎娶,曹叡又是怎麼在同一年就出生的呢?
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了,曹叡根本不是曹丕的兒子,而極有可能是袁熙的兒子。
這個事實的確有些顛覆人們的認知,不過史料給出的答案,毋庸置疑。
也有很多人問,如果曹丕明知曹叡不是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要等到甄宓40歲才將她殺死,而且還將皇位傳給曹叡了呢?
在《魏末傳》中,有這麼一段引人深思的話:
帝常從文帝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立之意定。
這段話無疑是反映出,文帝,也就是曹丕去母留子,將其滅口,曹叡是長子,后面的孩子都接二連三地早夭,除了曹叡之外,最年長的孩子都跟他相差了將近20歲。
所以這麼看來,能繼承大統的只有曹叡,而曹丕一旦將皇位傳給曹叡,就勢必要將除了他之外,還知道真相的甄宓除掉,這一切確實能解釋的通曹丕的行為。
總的來說,由于三國時期距離我們太過遙遠了,在代代相傳的史料中,記載有所偏差,導致我們對歷史產生誤解也在所難免。
不管這究竟是不是事實的真相,都足以說明,魏朝開國卻容不下一介婦人,賜死后又如此殘忍對待,這樣的行事,未免太過荒涼。
那麼你認為,甄宓的死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