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歷史上,是個功績大、過錯亦大的皇帝,后人對他的評價分歧很大。說他功績大是因為他統一了六國,制定了同一種族在一起生活的制度基礎,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說他過錯大,是因為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更是焚書坑儒,阻礙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他過分奴役百姓,其刑法更是殘暴不仁,因此才會受到后世的指責。
秦始皇在位期間還大興工事,修建了長城、靈渠、秦直道、阿房宮、皇陵等,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私欲,更是成為了流傳后世的歷史遺跡。今天就來跟大家說說這個秦直道,它可不是一條簡單的高速公路,其獨特之處在于2000多年都未曾長草,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秦直道是秦始皇時期所修建的重大工程之一,從咸陽一直通往九原郡,全程七百余千米。它是秦代的交通干道,地形極其復雜,修建難度非常大,直到清朝為止,這條路都一直在使用,如今是考古學界重要的研究秦朝的項目。在研究的過程中,專家們發現這條路至今都有兩千余年了,上面有很多的行駛痕跡,比如腳印、車輪、馬蹄印等都十分清晰,但是有一點卻非常奇怪,那就是它至今寸草不生,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條路是經過特殊設計而建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隔絕了植被層,所以才能保持不長草的狀態,這也免去了后期的維護,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啊。秦直道的第一層是植被層,這跟很多的道路都差不多,但是第二層比較特別,是人工鋪設上去的堆積層,是將普通的土壤進行炒制之后再鋪上去。這樣的土壤是長不出植物的,雖然不能說永遠,但是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法生長出植物。
除此之外,秦直道還有第三層,那就是碾壓層,這一層也非常關鍵,關系到道路的使用壽命和質量。如果沒有這一層的話,道路時間一長就會進入空氣,再加上雨水的滋潤,不僅道路會容易坍塌,而且堆積層也會因此重新恢復生機。所以這個碾壓層非常重要,厚度要保持在二三十厘米左右,而且需要將其夯實,保持土壤緊致,這樣才能隔絕空氣和雨水。最后還需要在土壤里加入一些堿性物質,讓土壤失去是個植被生長的酸性環境,這樣修建出來的道路就能保證較長的使用壽命,而且還不會長草。
古代在這方面也是早有先例,其實很多的皇帝墳墓都會用這樣的方法修建,為的就是不會經常長出野草,否則動不動長滿雜草的墳墓,不僅失皇家尊嚴,還需要經常有人去維護,太麻煩了。而這樣的建造方式,需要耗費較大的人力物力,需要將松散的土壤壓實后澆筑成泥塊才行,因此也只有皇親國戚的墳墓才能做到,一般的老闆姓就只能讓家人去拔草,否則墳頭很容易就會長出人一樣高的草。
古代的時候沒有重型機械,全是純手工,能做到這樣的程度實在是難得,畢竟這可不是小工程。其實這條路最后還沒修建完成,因為修建者蒙恬後來被秦始皇所除,修路的事情就被耽擱了。況且秦始皇晚年只關注長生不老的事情,也不太關心修路的問題,所以也就沒有繼續派人去接替工作。
由此可見,這條路是經過特殊設計而建成,其施工非常復雜,當時也是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最難得的是,這條路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這是前所未有的創新。不僅讓秦朝有了便利的交通,更加方便了后世,對中國歷史的道路發展歷程有著卓越的貢獻。所以后世之所以對秦始皇的作為有分歧便在于此,很多政策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引起了很多的民怨,但是對國家的發展以及后世的傳承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