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說得好:「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三國時期出現了許多大將,他們武力出眾,且謀略亦是出色。在后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軍姜維,還有曹魏名將鄧艾展開了激烈的對弈。姜維乃是諸葛亮的傳人,而鄧艾呢?乃是司馬懿所提拔的將才,他們二人到底誰強誰弱呢?
公元234年,在諸葛亮臨死之前,把他的七懼、六恐、包括八陣圖等軍事著作全部交給了姜維。而姜維呢?在數年之后,成為蜀漢的軍事接班人,公元238年姜維帶兵參與北伐戰事,意在匡扶漢室,完成諸葛亮當年的遺愿。
在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姜維一共北伐曹魏11次,其勝負情況參半。要說到姜維北伐的最大對手當然要屬曹魏的名將鄧艾。在姜維帶兵北伐曹魏的戰事之中,鄧艾多次與姜維交手,具體情況又是如何的呢?
公元256年,姜維率兵在洮西大捷,并且收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的百姓回到川蜀,由此一來川蜀官員包括劉禪在內都對姜維充滿信心。而劉禪立即提升姜維為蜀漢大將軍,川蜀的軍事權由姜維一人執掌。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姜維迅速聯系鎮西大將軍胡濟,準備與胡濟合兵上邽,但由于胡濟兵馬未準時到達上邽,因此姜維此次出兵被鄧艾打得大敗而走。
姜維當時是怎麼敗的呢?姜維起初率兵出祁山,然而此時姜維已經得到消息,鄧艾已經有了準備。于是姜維便改變之前的計劃,史料記載:聞鄧艾有備,乃改從董亭攻南安!看來姜維的確是學到了諸葛亮不少兵法。
只不過鄧艾當時也迅速搶占了干城山,據險而守。由此一來,除要之處皆被鄧艾所占,姜維知道如果強攻勢必損失不小,于是在夜晚渡渭水東進,打算進取上邽,不料姜維的戰略再次被鄧艾覺察,于是雙方戰于段谷,最終姜維戰敗失利而走。
其實從段谷之戰的先后情況來看,姜維方面除了胡濟失約未至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點,那就是姜維的戰略似乎已經被鄧艾看穿,這才先姜維一步做出了戰略布置。
正如是鄧艾料敵于先,因機制變,以權宜取勝姜維。那麼姜維又為何而敗呢?也很簡單,總結起來一共也就12個字。洮上之利,輕兵深入,糧餉不繼。試問,姜維如此行軍打仗,又豈會不敗?
公元257年,姜維趁著曹魏征東將軍諸葛誕在淮南舉兵反抗司馬氏,關中空虛,于是率領大軍出秦川、駱谷。想打曹魏一個措手不及,然而司馬望、鄧艾早就據守長城,而姜維呢?在短時間之內根本不能攻破。
雖然長城之內存有大量的糧草,但是姜維想打進去還是有著不小的難度。為什麼呢?當時鄧艾建議堅守,不管姜維在外面如何挑釁,就是不出城迎戰。
其實當時鄧艾的戰略是非常到位的,一來可以憑著城中的優越糧草逼走姜維,空耗其姜維糧草。 二來鄧艾完全有時間等待援軍到來,其三諸葛誕一旦被司馬氏收拾,那麼姜維便直接退軍。不然姜維想走都走不了,其實此時的鄧艾已經深得兵法要點。
而此次諸葛誕反抗司馬氏,姜維本想撿一個便宜,不過卻吃了鄧艾的閉門羹。而姜維呢?這次又再一次體驗到了當年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無奈對峙,雖然主動挑戰,但對方就是不應戰。無可奈何,最終諸葛誕被司馬氏打敗,姜維只得退兵…
公元262年,姜維再次率領大軍出漢、侯和,但是姜維最終卻被鄧艾打敗,而他本人也被逼得不敢回川蜀朝廷,只得退守沓中。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其實從時間上來看我們也很容易就知道,在公元258年受挫之后,其實姜維是不敢輕易和鄧艾交戰的。公元258年、259年、260年、261年,加起來一共差不多有3年時間,姜維都沒敢出兵北伐。
在這3年的時間里,估計姜維又把諸葛亮所留下的兵書,又給重溫了一遍,不過在公元262年再次出兵攻打曹魏之時,不料卻依然敗在鄧艾手中。
公元262年姜維率領大軍出征,其部隊攻入洮陽地境,而曹魏方面主要以鄧艾為主將,鄧艾當時就分析,姜維勞師遠征,其補給是硬傷,因此只要在險要之地據險而守,設下陣勢,姜維自退矣。
于是鄧艾當時便找了一塊險要之地也就是在侯和這個地方,行軍、布陣,以拒姜維。至少當時鄧艾到底是擺的什麼陣,史料當中似乎沒有記載,不過此時的姜維已經研究過諸葛亮的八陣圖,不過在此戰和鄧艾交手之中,似乎姜維依然沒有打敗鄧艾的方法。說明什麼問題?排除蜀、魏兩國的整體國力,那就是姜維還是沒辦法打敗鄧艾。
侯和之戰最終以姜維的慘敗而告終,鄧艾本人呢,再次打贏姜維。
《三國志》:二年,拒姜維于長城,維退還。景元三年,又破維于侯和,維卻保沓中。
那麼說到這里,再來回想一下,當初姜維北伐初期鄧艾尚未露面之時,姜維的戰績:收胡王,敗郭淮,俘郭修,斬徐質、并且收取河關、破王經。像這樣的戰績,恐怕至少能與當年姜維的恩師諸葛亮持平了吧。
但是在遇到鄧艾之后,姜維似乎就再也翻不起什麼大浪來了。
除上面三次交手之外,最后還有一次就是魏滅蜀之戰,當時鄧艾是直接跳過了姜維的防御圈,直接穿插到陰平,最終挺進成都地界,引誘諸葛瞻出戰,後來劉禪也就不戰而降了。
從上面姜維與鄧艾的三次交手來看,姜維勉強打平一場,其余兩場姜維都是輸得比較徹底。從戰事結果來看,姜維不論是在兵力充足,還是在兵力碾壓鄧艾之時,也都無法把鄧艾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姜維雖然習得諸葛亮軍事、兵法要略,但是相比鄧艾來說,姜維仍然占不到任何便宜。為何鄧艾有如此高的軍事素質、謀略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前鄧艾曾經是司馬懿的門生,可以這麼說鄧艾之所以能夠在曹魏做上大將,那離不開司馬懿的提拔。
在公元241年,鄧艾提出了兩項決策。第一個就是,開鑿河渠,興修水利,第二個就是實施軍屯。司馬懿呢?當時認為鄧艾所提的戰略非常有必要,于是大力支持鄧艾。隨后魏國在淮南、淮北多開河道,并且大舉屯田,實行軍屯。
所謂軍屯,那就是讓士兵們在沒有戰事的時候直接屯田,這樣就可以把糧草得以余存,待戰事一起,便可直接在淮南、淮北直接調用,如此一來便省去了運輸成本。其實在古代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草,你看當年袁紹,在官渡之戰時,由于曹操燒毀了烏巢的糧草,袁軍軍心渙散,最終大敗。
而在漢中之戰時,曹操也是因為糧草被趙云、黃忠所燒,這才引發雞肋事件。自古便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便足以說明行軍打仗,糧草的重要性!如果吃不飽肚子,那麼誰還有力氣去認真打仗呢?
在《三國志》中記載: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 宣王善之,事皆施行。看看這就是鄧艾的格局,不難發現如果真的以史料為依據,姜維、鄧艾二人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姜維才智卓絕,但鄧艾之才不亞于姜維,他們的軍事策略一個半斤一個八兩,在同等前提下很難大敗對方。但如果考慮到整體的治國、帶兵,包括整體經濟發展來看,姜維根本不是跟鄧艾一個水平的大將。
換言之,如果姜維、鄧艾同時效忠于曹魏,鄧艾可為帥,而姜維呢?只能為將?對于此,各位看官朋友怎麼看呢?其實關于對姜維的看法,蜀漢車騎將軍廖化就曾經作過如此評價:「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于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廖化說的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兵不戢,用兵不節制,必是玩火自焚。
智不出敵,而力少于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智謀沒有高出敵人,而兵力又沒有對方多,牽起過多的戰事,豈能立于天下?這就是老將廖化對姜維的評價,廖化最開始跟隨關羽,再到參與夷陵之戰,後來又跟隨諸葛亮參與北伐之戰。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廖化是看著蜀漢集團成長起來的,而廖化所說的情況,也正是蜀漢后期的最大問題。姜維在智謀上根本無法超過鄧艾,而且最要命的是川蜀的兵力還遠要少于曹魏,如此常年征戰就是自取滅亡的根本原因。或許當時劉禪不戰而降,這就是他討厭姜維的連年出征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