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影響東亞大部分地區的重要人物——乾隆帝,從清末民初至今都處在一個最有爭議的位置。
正面評價說他是藝術家、詩人,在位六十年,武功文治堪稱極盛,在歷史上可以媲美漢唐,光延史冊。
負面評價說他是有迫害情節的焚書者、窮兵黷武的好戰者、心胸狹窄的文字獄制造者,由于他的思想僵化和專制,嚴重抑制了民眾以及官僚階層的創造性,給后代的發展制造了巨大的障礙。
是乾隆帝懶于進取,讓中國陷入落后和衰弱的泥坑,是乾隆帝的盲目自大,讓中國關閉了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門,總之,就是代表了滿洲人利益的乾隆帝,因為他的目光短淺和自私自利,拒絕了馬戛爾尼,封閉了對外窗口,才讓中國在近代史上充滿了屈辱和不堪。
這麼大一口鍋,真的是乾隆帝應該背的嗎?
誠然,在乾隆帝晚期,出現了頻頻發生的叛亂,還有不斷被揭露出來的政府腐敗現象,朝廷高層中普遍存在著玩世不恭、得過且過的態度和作風,官員們不作為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晚清,都再沒有恢復到清朝前期的模樣。
這個責任是乾隆帝無法推脫的,但如果說中國近代史屈辱和落后的責任,是因為乾隆帝拒絕了馬戛爾尼使團的原因,這個責任也要他背,未免太過嚴苛!
馬戛爾尼是為什麼來到中國的?該使團的主要目的又是什麼呢?
在乾隆時期,中國對歐洲的出口發展很迅速,在對外貿易中,茶葉所占比重最大,讓很多人意識到,由于中國控制了世界的茶葉供應,所以中國的地位最強大,因為除了中國外,當時世界上只有日本生產茶葉,但日本封閉了對外貿易,而印度和錫蘭的茶葉工業要到19世紀才開始發展。
除了茶葉,還有中國的絲綢和瓷器,都占據壟斷地位。和歐洲對中國商品的需求相比較,中國人對歐洲的產品似乎并沒有什麼需求,這樣一來,貿易之間的收支就達不到平衡,為了消除這些差額,在英國國王的準許下,東印度公司首次提出向中國派遣使團的建議。
使團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四條:
其一,讓清朝增加對外貿易的港口數量;
其二,為英國爭取一個像澳門那樣的商貿基地;
其三,爭取獲準在北京設立常駐代表,同時勸說清朝皇帝任命駐英代表;
其四,在中國尤其是在北京開辟新市場,向中國人推銷英國的商品,盡可能的讓中國人了解英國商品; 其五,相抵所有進出中國的貨物關稅。
為了能夠實現這些目的,使團必須謹慎行事,不要觸怒乾隆帝,免得惹惱大清皇帝而得不償失,當然,使團在行程中要盡可能的收集中國以及其統治者、居民的相關信息,讓自己處于有利位置。
如想了解更多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相關知識,可點擊下方卡片搜索: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就這樣,由馬戛爾尼率領的84人團隊從倫敦出發,攜帶了三船禮物,有晴雨表、天文儀器、袖珍地球儀,還有專門為清朝皇帝精心制作的昂貴的玻璃天象儀,他們希望這些精美的禮品能夠打動乾隆帝,讓他對英國的富饒和文明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和他們交朋友。
經過馬戛爾尼的努力,乾隆帝接見了他,還盛情邀請他到御座前飲酒,并進行友好的短暫交談。 等宴會結束時,對英國人來說,使團的任務才剛開始,接下來應該就英國與清朝的未來關系進行協商了。
但對乾隆帝來說,我朝已經接待使團了,朕也傾聽了勛爵的問候,還舉行儀式歡迎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接下來,你們不是該打道回府了嗎?(馬戛爾尼一臉懵逼:OMG!)
不管馬戛爾尼在接下來的日子怎麼上竄下跳,他們帶來的精美禮品也并沒有引起乾隆帝對英國的興趣,他們出使的主要目的:想擴大和大清的貿易也終究沒有實現,就在當年十月份沮喪的返程了。
來看看被引用最多的乾隆帝對喬治三世的答復內容:
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并不貴重。爾國王此次賚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總之一句話就是:我們啥都有,對你們的東西不稀罕。乾隆帝的回復口吻是傲慢的,雖然他和祖父一樣,對西方的奇技淫巧是迷戀的,但并不代表乾隆帝對遙遠的小島國家英國有什麼興趣,他覺得根本沒有必要去注意哪些國家。
乾隆帝為何如此?是因為他的傲慢自大、固步自封嗎?來看看,乾隆帝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他聰明、勤奮又盡責,他風流、好色又博愛,他虛榮、沖動又易怒,他樂觀、自戀還做作,他志向遠大、好高騖遠、還是個空想家,他認為他在歷史上一定會保留一個特殊的位置,所以他竭盡所能的去為了實現它而努力。
他有優點也有缺點,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乾隆帝在年老時回顧過去,他對自己的成績是滿意的,雖然其中也有自吹自擂的嫌疑。
在乾隆帝統治時期,清朝是一個社會相對穩定、經濟逐漸增長、疆土擴張、軍事強大、政治自信、文化繁榮的時期,在這個時代,人們在和平生活中自給自足,如馬戛爾尼使團成員之一的斯當東所稱:他們所到之處基本上沒有嚴重的貧困現象。周圍又沒有同等量級的對手,沒有通過外交學習的對象以及壓力。
站在這個社會頂端的乾隆帝看到他的國家是「民殷國富」,憑什麼要求他必須接受只會搞些「奇技淫巧」的西方人?憑什麼要求他不能拒絕馬戛爾尼?
畢竟,沒有人能夠預見不久的將來會是什麼樣子,包括英國人、西方人也不能夠,未來的那些事件并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只是后世人看到了才把他歸納為必然結果,這對歷史人物是不公平的。所以,中國在近代陷入落后和衰落的原因是復雜的,但這口鍋不應該由乾隆帝來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