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
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這是唐朝末年詩人韋莊感嘆黃巢之亂的詩句,這首《秦婦吟》充分體現了戰爭帶來的災難,以及黃巢起義對于王公貴族的沉重打擊。
所謂「天街踏盡公卿骨」,昔日顯赫的世家大族在「亂軍」的兵鋒下被屠戮殆盡,詩人以此感嘆戰爭破壞之大,并感慨黃巢的殘暴。但黃巢雖然殘暴,卻為我國清除了一個危害近700年的「毒瘤」,打開了一大批人上升的大門。
那麼,黃巢清除的這個「毒瘤」是什麼呢?為什麼說他們是毒瘤呢?他們為什麼能危害我國近700年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門閥士族成長史。
這個「毒瘤」,就是長期壟斷官位,阻斷寒門上升之路的門閥士族。 門閥士族本質上就是以宗族為紐帶所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集團。
歷史十分悠久,許多世家大族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炎黃時期。但門閥得到相應的地位還是從西周開始的,在周天子「分封天下」后,士大夫就作為一個單獨的階層出現了。
不過此時還沒有形成成體系的門閥政治,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士大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壓,但漢武帝尊崇儒術,士大夫的力量又有所增強。
而到了東漢建立以后,門閥士族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成為了朝堂上舉足輕重的勢力。門閥士族有很多稱呼,比如「高門」、「門第」、「高士」、「士人」、「士族」、「世家」等等。
實際上都是從不同角度對門閥士族的概述,指的都是同一個東西。有時也稱為「世族」,指的是這一階級的地位傳承,往往是代代富貴。
而門閥士族之所以在東漢崛起,是因為東漢的建立十分特殊。東漢與西漢雖然都打著大漢的旗號,但本質有所不同。
東漢就是在各地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新興王朝,建立之初土地兼并就十分嚴重。漢光武帝為了能夠迅速平定天下,與各地豪強做了許多妥協,這導致東漢從建立之初就帶著濃厚的門閥士族色彩。
漢光武帝也曾經試圖削弱豪強,建立一個類似于西漢的集權王朝,但卻遭到了各地豪強的強烈反抗,「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并起」,就連許多地方官都反對他的改革。最終劉秀只得與豪強們妥協,象征性地懲罰了「首惡」,卻保留了豪強們的大多數特權。
漢光武帝的妥協在當時帶來了穩定,卻為后世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形成了東漢特有的「莊園經濟」,門閥士族們不但掌控了地方的部分行政權,還能有自己的堡壘和私兵。
此后在東漢皇權強盛的時候,門閥士族們還能服從中央,聽從調遣。但到了皇權衰落,宦官與外戚交替執政的時候,門閥士族的勢力就大大增強。
他們借著察舉制和征辟制不斷擴張在地方的影響力,并開始擴建他們的堡壘,擴充他們的私兵,并趁著中央內部激烈爭斗的時候實際上壟斷了地方行政權力。
而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門閥士族的「好時代」就來了。他們事實上已經獨立,成為了一個個國中之國。
黃巾起義爆發后,腐朽的東漢朝廷根本無力鎮壓,只得允許各地豪強組織「義軍」 ,實際上承認了門閥士族私人武裝的合法地位。
最終黃巾起義被門閥士族和東漢統治者聯手絞殺,但東漢朝廷也失去了對門閥士族的最后一點約束。
盡管黃巾起義平定,但各地起義依然持續不斷,門閥士族們也趁機割據一方,成為了一個個軍閥。他們在鎮壓平民時和東漢朝廷有著共同的利益,但轉過頭來他們就繼續與朝廷爭奪權力,所謂「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形容的就是這個時代。
從「漢末群雄」的來源就可以看出,像劉備這樣織席販履的只是極少數,大多數勢力的領袖往往都是門閥士族出身,「累世公卿」。
曹操這種宦官養子家庭出身的都是當時「群雄」們鄙視的對象,「群雄」大多都是出身貴族,家世高貴,靠著鎮壓黃巾起義起家,其中還有像袁紹、袁術這樣「四世三公」的家庭,也就能看出此時門閥士族的勢力有多麼強大了。
也正是從此時開始,門閥士族走進了舞台中央,也逐漸成為了我國的「毒瘤」。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門閥士族全面崛起算起,到公元878年黃巢起義爆發,門閥士族受到沉重打擊為止,大約就是近700年時間。
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其實都有門閥士族存在,但其在中間的這近700年里勢力是最大的,危害也是最強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門閥士族掌權時究竟都做了什麼。
盡管曹操在漢末群雄中出身不是最高的,但他最終還是統一了北方。曹操知道門閥士族瞧不起他,便推行「唯才是舉」的方針,靠著從民間提拔人才與門閥士族對抗,部分削弱了門閥士族的實力。
但曹操也無力直接鏟除門閥士族,曹操去世后,曹丕為了能夠順利篡位當皇帝,就又對門閥士族采取妥協態度。
他在陳群的建議下正式頒布了「九品中正制」,將部分權力下放給世家大族,以此來獲得其支持,最終曹丕也在他們的支持下順利稱帝。
「九品中正制」簡單來說就是要求地方根據「品德」來推薦官員,朝廷予以批準后就能任職。但問題是品德好不好誰說了算呢?
一開始還能取決于中央派出的考察官員,但後來就演變成地方上的「德望」,也就是門閥士族說了算。這等于選手和裁判是同一個人,于是地方門閥士族便靠著九品中正制互相推薦,實際上架空了朝廷的地方行政權力,甚至能夠插手中央。
可以看出,曹魏出身微末的人才基本都是曹操時期被發掘出來的,而在曹丕登基之后就很少從民間提拔人才了,主要還是與門閥士族合作,與貴族共治天下。而到了司馬氏篡位之后,士族門閥的權力更加膨脹。
曹氏好歹是一手打下了天下,而司馬氏只是在曹氏集團中崛起的高級官僚,靠著政變接管了權力,與曹氏的上位過程截然不同。
這就導致司馬氏為了當皇帝并穩固皇位,就必須進一步爭取門閥士族的支持,作出更多的妥協。
于是,晉朝就成為了門閥政治的高峰。司馬氏為了當上皇帝向門閥士族讓渡了大量權力,盡管最終一統三國,卻也使得晉朝在統一之后便迅速腐朽,剛開國就有亡國之相。
晉朝統一后興起的不是節儉之風,而是士族門閥競相效仿的「斗富」之風,而晉武帝為了消耗士族門閥的力量,也刻意鼓勵他們奢侈浪費,以至于產生了「石崇斗富」的典故。但問題是這些人斗富的錢是哪里來的呢?
自然不可能憑空變出來,他們用來支撐這種豪奢場面的財富無不是搜刮來的民脂民膏!這些人斗富斗得越狠,其治下的西晉百姓就過得越悲慘。
這種糜爛的局面就連部分門閥出身的官員都看不下去了,有個叫傅咸的官員就曾上書晉武帝,希望他遏制奢靡之風,然而晉武帝毫不理睬。
而在晉武帝去世之后,傻子皇帝司馬衷繼位,西晉的門閥士族力量更加膨脹,奢靡享樂之風愈發盛行。
只知享樂的門閥貴族占據著高堂,他們一個個都是九品中正制推選出來的「品行優良」的人物,然而實際道德水準卻是如此不堪。而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卻被埋沒于民間,郁郁不得志,西晉的滅亡其實此時就已然注定。
當時就有許多人寫文章來諷刺這種荒唐的場面,王沈就曾寫作《釋時論》,來諷刺當時的門閥政治。
文中提到漢初的時候:
「袞龍出于缊褐,卿相起于匹夫」「當斯時也,豈計門資之高卑,論勢位之輕重乎?」
意思就是當時貧賤的人也很容易獲得提升,大家只看才能。但「今則不然」,「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意思就是階層已經固化,門閥士族壟斷了權力。富貴的人一直富貴,而貧窮的人則一直貧窮,失去了上升的空間。
如果覺得以上諷刺還不夠直觀的話,我們可以再來看一下西晉時期百姓的生活,看看在豪強們斗富的時候普通百姓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就明白為什麼門閥士族是「毒瘤」了。
據《晉書》記載,當時雍州發生了大饑荒,然而朝廷的策略卻不是救災,而是規定「骨肉相賣者不禁」,當時朝廷實際上就是被士族門閥把持。
百姓吃不上飯了,這幫士族門閥的策略就是放開人口買賣,允許父母賣自己的子女。這個策略我們往好處想,就是讓吃不上飯的窮人家把子女賣給富貴人家,好讓他們有條活路。
往壞處想,允許一群饑餓至極的人買賣人口會導致什麼,不用細說大家也明白了。直到兩年之后,腐朽的西晉朝廷才終于想起來要救災了,開倉放糧,分發給饑民。
然而此時距離饑荒爆發已經過去了兩年,饑民幾乎都餓死了,能在兩年之后還來領救濟糧的,又是什麼人呢?
別忘了,就在這個餓殍遍野的時候,西晉的各地的門閥士族還正在斗富呢!無數饑寒交迫的百姓在城外悲慘地死去,而這些門閥士族們卻還在比誰家的珊瑚更好看,誰家的絲綢紋路更別致,這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由此來看,司馬衷的那句「何不食肉糜」至少出發點是好的,至少眼里還有百姓。而這些門閥士族真的就是純純的壞了。當然,在這些門閥士族看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死再多百姓又跟他有什麼關系?
而到了「永嘉之亂」中,這些門閥士族色厲內荏的本質顯露無遺。
當「五胡亂華」的浪潮來臨時,這些世家大族大多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有的屈膝投降,有的倉皇南逃,稱為「永嘉南渡」。而在逃跑的過程中,許多士族子弟連馬都不會騎,甚至都走不了路,得靠別人攙扶著才能走。
此時大家才發現,原來這些自詡高貴的門閥士族是如此虛弱。
不過逃到南方的門閥士族們還是重新掌握了權力,東晉最終成為了徹底的門閥社會,有著「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馬指的是晉朝司馬氏皇帝,王指的是世家大族中的王氏,而王的排名還在馬前面,可見二者地位。
而在南北朝、隋唐時期,門閥士族的力量有所削弱,但依然把持著不少權力,有時連皇帝都奈何不了他們。
不過這些皇帝都對付不了的門閥士族終究還是得到了報應,盡管皇帝有時都怕這些世家大族,但黃巢卻不怕,門閥士族在他眼里就是一只只大肥羊,等待著他的屠宰。甚至他就是指望著從這些地方豪強的身上獲得補給的。
要知道這些地方豪強一個個盤踞當地多年,擁有著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累積下來的財富,搜刮來的民脂民膏不計其數。但這些門閥士族又早已衰朽,除了權力斗爭之外什麼都不會。
于是黃巢發動地主豪強們莊園里的佃農來打擊這些地方豪強,攻破了一座座地方豪強的堡壘,從中繳獲了不計其數的財富,也為起義軍的征戰提供了充足的資源。
黃巢起義軍就是靠著這種方式如滾雪球般迅速發展壯大,每到一處,就沉重打擊了一處的士族門閥。而在黃巢接連攻破長安、洛陽之后,中央的士族門閥也遭到了黃巢的殘酷清洗,幾乎被屠戮殆盡,他們的私產也全為黃巢所得。
曾經高高在上的貴族們如今就像被起義軍驅趕的牲口一般,被肆意凌辱虐待,乃至殺戮,所謂「天街踏盡公卿骨」正是如此。
在黃巢這種「滾筒式打擊」之下,剛剛有所復興的門閥士族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黃巢固然殘暴,但他的殘暴是誰帶給他的?
我們在譴責黃巢殘暴一面的同時,也不要忘了這些高高在上的門閥士族曾經對百姓做了什麼,不要忘了黃巢手下的義軍是哪里來的。
但凡有條活路,又有多少人愿意跟隨黃巢造反呢?黃巢起兵之時手下不過幾千人,為什麼短短幾年之內就能擴充到幾十萬大軍?可以說,正是這些門閥士族的貪婪和殘忍當初種下了「因」,最終自食其果。
從以上門閥士族的發展史也可以看出來,叫他們「毒瘤」確實不算冤枉。他們對上壟斷權力,自成一體,靠著門閥間的姻親關系結成一張張牢固的網絡,阻礙著寒門的上升,又截留著來自地方的稅收。
對下他們則肆意壓榨百姓,絲毫不顧普通百姓的死活,用百姓的血汗來打造他們用來斗富的名貴器皿。因此遭到黃巢的那種對待,也算是報應了。
而門閥士族在經過了這麼一番打擊之后,也確實一蹶不振,勢力大大削弱,對地方的影響力大不如前。
不過還是有部分門閥士族幸存了下來,但公元905年,唐朝滅亡前夕,權臣朱溫又對這些「衣冠宿望」發動了一次清洗,史稱「白馬驛之變」。
此后僅剩的「風流世家」也在五代十國的戰亂中幾乎被毀滅殆盡,門閥士族的時代終于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