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最是可怕。的確,如果真心對待一個人,但是最后卻發現他有另外的一張隱藏的面目或者另一番過河拆橋的打算,是個人都會心寒。因此,無論做什麼事情,最可怕的就是認不清身邊的人是個什麼樣子的。為此,很多人都會花盡心思去想。
然而,一個人若是偽裝到位,無論你是聰明或者愚鈍,都不容易識破。歷史上的諸葛亮智謀近妖,從他的赤壁借東風與草船借箭,就可以看出來從來只有他來算計別人的可能。而蜀國的后來君主劉禪,說起他都是一句「爛泥扶不上墻」為定論。但在歷史上,諸葛亮如此聰明的人物,在臨死的時候才從劉禪遣的人問的兩個問題看清楚劉禪的真面目,他并非傻子。
如果要將歷史上的君臣關系進行評級的話,那麼諸葛亮和劉備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劉備雖然是出了很遠關系的中山靖王后裔,但他身上依舊留著劉氏漢室的血脈,所以多少還是值得尊敬的。但他自己卻沒有仰仗自己的這一層關系,強制招攬賢才。
面對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他三次光顧,譜寫了家喻戶曉的「三顧茅廬」佳話。而諸葛亮因為非常感動于他這樣的伯樂之恩,于是在劉備身邊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為劉備謀劃天下。然而,劉備建立的蜀國,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都是比不上東吳的,更是比不上曹魏。
尤其是在人生的后期,關羽在敗走麥城后死去,而張飛也被范強等人殺死。劉備怒火中燒,于是帶著人馬要為自己的義弟討回公道。然而,公道沒有討回,他自己也在夷陵一蹶不振,狼狽逃回白帝城。回到白帝城之后,感到自己時日無多,于是進行托孤。所有子女中,就劉禪這個人還能看,所以劉禪自然就是下一代君主。
然而,劉備也深知劉禪不是大才,恐難擔負起蜀國的大任,所以在臨死之時也明確說了,若是劉禪不能勝任,諸葛亮可自己稱帝。
但諸葛亮始終銘記劉備曾經于自己的知遇之恩,所以在劉備死后,依舊盡心輔佐他,沒有自己越俎代庖稱帝。同時,為了轉移當時劉備死后蜀國的國內矛盾,經過一系列準備之后,諸葛亮決定北伐。然而,他準備得再充分,面對的依舊是強敵魏軍,所以幾次北伐都沒有成功。最后一次北伐時,司馬懿堅持不應戰,而諸葛亮也星落五丈原。
但是在人生最后時刻,劉禪得知丞相病重,急忙派人來看諸葛亮。畢竟諸葛亮對于蜀國的重要性,就是定海神針。然而,根據歷史史實來看,劉禪派的人卻不是單純地關心諸葛亮,而是另有目的,并且通過兩個問題,讓臨死前的諸葛亮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劉禪不簡單。
為何諸葛亮會突然產生劉禪此人不簡單的想法呢?因為無論是在劉備托孤的時候,還是在托孤之前劉禪的成長歲月中,劉禪一直表現得就很平庸,甚至讓整個蜀國都有種扶不上墻的感覺。 但他作為劉備子女中最有出息的一個,即便是平庸,也得好好照看和教育。
當劉備一死之后,劉禪開始即位。當他即位之時,蜀國的臣子就開始不把他放在眼里了,比如魏延要爭軍權,最后要不是諸葛亮壓住,可能劉禪還處理不過來。但就是諸葛亮如此兢兢業業,在臨死時刻卻要被劉禪誅一次心。
當時,劉禪派李福前來五丈原看病重的諸葛亮。來到軍營之后,自然不能開門見山說出劉禪的真實想法,所以先進行了一番噓寒問暖。寒暄完之后,李福就在諸葛亮的床前問道,他代劉禪轉問,諸葛亮要如何安排家中的老小。
這問題咋一聽,好像是君王在關懷自己臣子的家事,畢竟諸葛亮已經這樣了,考慮安排一下他的家人,倒可以顯得君王對此臣的重視。然而多謀近妖的諸葛亮在聽到這話之后,卻察覺出了不對勁,他覺得劉禪根本不是在關心他的家人,更多的是在威脅他。
因為諸葛亮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他能掌權,劉禪也無話可說,畢竟他不夠格。但是個諸葛亮死后他是否能掌握到權力就很撲朔迷離了,要是眾臣看到諸葛亮如此大才,將蜀國的實權再放到他兒子身上怎麼辦?所以便有了這番對話,名為關心,實為準備拿捏諸葛亮的家人。
諸葛亮當然害怕劉禪真的針對自己的家人,于是說自己家里還有桑樹八百多,需要兒子照看。這一句話,就是把諸葛瞻摘出去了,不再參與權力的爭奪。聽到這話后,李福沒有說什麼,只是又問第二個問題,那就是諸葛亮去世之后,興復漢室的人選又是誰?諸葛亮這次一思索,說蔣公琰可擔此大任。
這麼兩個問題,諸葛亮就看出了劉禪的不一般:他先是考慮真正的實權,然后再考慮蜀國未來的走向,算是把每一步都算得精確無疑。也是從這里,諸葛亮看出來劉禪根本就不是對權力不執著,而是自己在時,他知道自己拿不到,所以樂得當甩手掌柜。但是現在諸葛亮不行了,就立馬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劉禪作為一個國君之子,除非他天生癡傻,不然怎麼都不會是毫無心機之人,畢竟他從小生長的環境就是一個亂世紛爭、爾虞我詐的世界,諸葛亮作為一個謀臣,還有法正等人,他們天天干的事情就是如何安排算計別人,劉禪作為被寄予厚望的蜀國繼承人,他有心計才正常,沒有心計就是偽裝。
但是諸葛亮或許是操心蜀國事情太多,又或者是對劉備的感激之情勝過于他多想,所以面對劉禪的時候,他沒有多想。然而,這一場放松警惕帶來的后果就是他的后代差點都活不成。要是那兩個問題回答不清楚的話,劉禪或許真的會進行趕盡殺絕。好在諸葛亮最后穩住了,保住了自己的家人。由此可見,有時候無論多信任一個人,該有的謹慎之心還是要有,不為別的,就為自己能夠全身而退。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