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位無論在哪一個朝代都是被爭奪的頭破血流。清朝的九子奪嫡就是封建王朝皇位爭奪的一個典型例子,不僅嫡庶子相爭,親兄弟相爭的也數不勝數。
明朝朱棣的三個兒子就為皇位爭奪過,且他們三都是一母同胞,真正意義上的親兄弟。而有此相同境遇的還有唐朝的李世民,為了登上帝位,不惜制造玄武門宮變,親手殺死自己的兄弟。
而如今,被他殺死的親哥哥李建成的墓已在西安被出土,這個墓中有一處墓室刻著五十五個字,這才讓世人認清李世民的為人。
隋朝末年時,隋煬帝由于荒淫無度使得全國百姓民不聊生。而這時,李淵在朝中的地位很受人擁戴,兩個兒子對父親又很支持,于是李淵決定起兵造反。
而在這之前,李淵曾親口許下承諾,誰能在太原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就立誰為太子。李世民由于長期領兵打仗的經驗很快就勝利了。
但李淵卻出爾反爾,建朝之后,反而立了自己的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
也許在李淵看來,當時的話不過是一句玩笑。
雖然李世民功績累累,但李建成是嫡長子,也是自己最疼愛的兒子。依情或依祖制,都應該立李建成。
而李世民就因出生時間之差與東宮失之交臂。同是親兄弟,卻因出生先后而區別對待。父親的這一反悔舉動也許從這一刻開始就讓李世民懷恨在心。
而入主東宮的李建成也害怕自己的弟弟篡奪權利,于是幾次都聯合四弟李元吉暗中構陷李世民,畢竟李世民手握軍權,他的擔心也不無道理。
李建成幾次攛掇李淵收回他的兵權,但無奈邊界數次的侵犯又不得不仰照李世民。
李世民權力越來越大,朝中也有很大支持者。李建成更是想方設法暗中派人刺殺李世民。
而在皇位上的李淵卻恍若無睹,對兒子們之間的行徑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面對父親的偏心、兄弟的迫害,李世民無奈鋌而走險發動了宮變。
公元626年,李世民為了反擊爭奪政權,在長安城宮城的正北門玄武門發動兵變。并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事變那天,李世民親自帶著100多人提前埋伏在玄武門內,而且將玄武門的禁衛統領策反,包括他的屬下也都被買通。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走到一半,便發現不對勁,趕忙往回跑,但已經為時已晚。
李世民帶領伏兵從后面追了上來。雙方人馬一時之間打得不可開交。情急之下,李元吉拿起箭向李世民射去,但都沒有射中。
李世民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隨后,手下也把李元吉射死了。
二人一命嗚呼,他們的手下雖然趕來支援,卻看到自己的主子丟了性命,一時只能改道易主。
之后, 李世民跪在朝內請罪,將這件事上奏給了皇帝。
隨后, 李淵便改立李世民為太子,而且下令國家的事情無論大小都要聽李世民的吩咐。
不久之后,李淵就退位了,李世民隨后登上皇位,年號貞觀。
這場大規模的流血性政變,也讓唐朝格局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世民登基之后,一直勵精圖治,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讓唐朝的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清除了競爭皇位的勁敵,成功地奠定了其繼承大統的基礎,繼而才有鼎盛繁榮的貞觀之治。
他在位時,人民富裕,社會安定,且竭誠納諫。當然,這與他自知皇位來歷手段不明,于是便立志做一位明君以洗清自己的罪孽。
他下令史官不得過于書寫玄武門的事情,并把自己的繼承當作是天命所歸。
這與之前由史官書寫歷史,皇帝不得干擾的規定大相徑庭。也是從這里開始,歷史的書寫皆由皇帝掌控。
為了后人不詬病,他還下令把李建成編寫為一個庸碌、事事無成的皇子。把自己描述成深明大義的皇子,以此掩飾自己的弒兄奪位。
但無論如何隱瞞,玄武門之變已經是李世民一生都洗不去的污點。
他追封李建成為息王、李元吉為海陵郡王,并下令以王子之禮將兄弟倆下葬。
建國的第一位太子死后沒有得到應得的殊榮,這也讓朝中之人出現了不滿之心。
為了突出自己的深明大義,貞觀十六年,李世民在追封李建成為皇太子。
2013年,李建成的墓志在西安被發現。墓志上僅僅只有五十五個字,卻道盡了李建成的一生,從中也看出了李世民的真正為人。
這個墓志卻跟以往的都不一樣,只記載了李建成的謚號、死亡時間、下葬時間一級下葬地點。關于墓主人的生平偉績絲毫沒有記載。
不過這也說得通,畢竟是李世民的皇位得來不正,自然不想后世人對李建成有什麼了解,對自己的皇位有所懷疑。而且在眾多記載中,李建成一直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形象,連謚號都是「隱」。
這足以可見李世民不想世人對自己的兄長有過多評價。畢竟是否是功還是過,世人自有世人的看法,光從一個墓志的了解就對一個人評頭論足未免太草率。
雖然只是寥寥幾語的記錄,卻也體現了李世民的恩典,歷史一向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想讓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一直以來,人們就對玄武門之變秉持著各種各樣的觀點。有的人認為李世民這種弒兄行為不符倫理,對于李建成的遭遇感到非常憐憫。
然而也有很多人對李世民的行為表示支持和理解。畢竟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李世民不出手,死得就是他自己了。
而且李世民登基之后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他改變了整個唐朝的發展趨勢,維護了自己的國家統治,不僅開創了貞觀之治,而且也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