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功該不該自傲呢?現代社會倒是無妨,可古代封建社會,卻十分容易引起上位者的仇視。尤其是不加收斂之后,甚至可能禍及己身。
漢文帝的親舅舅薄昭,便是如此,因為曾經的功勞,導致漢文帝最終命其自盡,雖然薄昭硬著頭皮不答應,卻還是被漢文帝的怪招「生祭」,給活生生逼死了。
薄昭是如何為漢文帝立功的呢?這還要從劉邦死后,群臣掌權開始說起。
劉邦死而呂后專權,讓漢朝一眾大臣敢怒不敢言,直到呂后去世,這群大臣才終于農奴翻身把歌唱。
可此時他們又面臨另一個問題,選誰來當新皇帝比較好。倘若再有一個呂后亂政,豈不是自討苦吃。
思來想去,仍然覺得母家沒什麼勢力的代王劉恒最合適。外戚勢力微弱,朝臣在朝堂上也說得上話。
可大臣做好決定,劉恒卻惶恐不安。倘若這只是一場陰謀怎麼辦?鴻門宴也好、請君入甕也罷,劉恒終究沒那個膽量以身犯險。
好在這個時候劉恒的親舅舅薄昭,站了出來,他認為如果劉恒不當皇帝,其他人肯定就有機會。既然皇城水深,那他就先去皇城試試水。
本來就是大臣商量好的結果,薄昭自然不會遇到任何危險。不過薄昭的舉動,卻贏得漢文帝劉恒的好感。甚至達到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程度。
為感謝薄昭的恩情,漢文帝親自將這位親舅舅封為軹侯。當然,究竟是真的感謝,還是說主動扶持外戚勢力對抗大臣,都不重要。關鍵是此時劉恒和舅舅薄昭之間的關系,的確不錯。
只是隨后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首先是大臣周勃和漢文帝發生矛盾,被貶回封地后,又疑神疑鬼,擔心被誅殺的他,隨身攜帶兵器。
漢文帝知曉后十分憤怒:你這是隨時準備謀反?于是干脆先下手為強,直接將周勃下入大獄。
這原本是皇帝和大臣之間的矛盾,結果周勃求薄昭替他說情,薄昭于是讓自己的親姐姐是劉恒的母親薄太后,去管教漢文帝。
孝順的漢文帝正在上早朝時,莫名其妙地被母親跑出來罵一頓,還不得不放掉周勃,心中氣憤可想而知。
可薄太后畢竟是他母親,總不可能找母親麻煩。讓下人一打聽才知道,薄昭竟然是這件事的罪魁禍首。
其次,則是薄昭侄兒薄貴專橫弄權,剛正不阿的鐘毓,將其處死過后,被薄昭直接拖進家里毒打一頓。
不僅如此,薄昭還拿刀威脅鐘毓,非要他給自家侄兒披麻戴孝。鐘毓絕不屈服之際,薄昭一刀將其處死。
兩件事情,前后相隔時間并不長久,漢文帝對薄昭的容忍,也終于達到極限。一番思索,劉恒還是決定給薄昭留個面子,安排相國張蒼讓他自盡。
可薄昭不愿坐以待斃,又找自己親姐姐說情。薄太后也真心疼愛自己這個不成器的弟弟,對兒子劉恒放出狠話:只要我還活著,薄昭就不會遭受苦難。
正當漢文帝陷入為難之際,鐘毓的妻子服毒自盡,并留下遺言要以命換命。 這下好了,薄昭不殺不行。母親這關雖然過不去,但劉恒終究想到一個好辦法。
他安排所有大臣,天天跑到薄昭家里吊唁。薄昭每天剛剛起床,就看到一群大臣哭著跑到自家客廳奔喪,心中憤怒可謂咬牙切齒。
原本他還想找姐姐幫忙,結果薄太后這一看所有大臣第一次眾志成城,實在不敢再犯眾怒。不好意思,不熟。
日復一日之下,薄昭終于也沒臉再活著,臨死前大罵劉恒忘恩負義,選擇自盡身亡。
漢文帝苦心經營良久的生祭,最終也變成了死祭。原本貴為軹侯的薄昭,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只是這究竟怪得了誰呢?曾經以身犯險的功勞,的確值得薄昭驕傲,但這絕不是他能夠插手干預皇帝、大臣關系的理由。
更別說直接處死皇帝安排的大臣,哪怕鐘毓是個貪官,是錯殺了他的侄兒薄貴,他也只能請求皇帝出面主持公道。
自以為權勢在手,于是將皇帝和公道都不放在眼里,誰也救不了他。薄太后對他倒是不錯,可僅憑皇帝母親的身份,還不足以站在所有大臣,乃至于整個天下的對立面。
自作者終將自受,古人誠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