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以藩王的身份成功篡奪皇位的人,這在古代來說可是非常不容易的。古代的皇帝為了穩固皇權,對藩王都是采取打壓的政策,雖然歷史上造反的藩王有很多,可成功的卻只有朱棣一個。由此可見,古代藩王想通過造反登上皇位,是多麼艱難。
古代皇子們實在想當皇帝的話,奪嫡的機會恐怕還要大一些,畢竟歷史上通過奪嫡登上皇位的例子還是比較多的。例如唐朝的李世民,清朝的雍正,他們當上皇帝之前都不是太子,可最后卻通過奪嫡踏上了皇位。朱棣所選擇道路,相對于奪嫡的難度來說,可以說是困難級別的。
實際上,踏上造反這條路,其實不見得是朱棣的本意。也許他曾經對父親朱元璋把皇位傳給侄兒朱允炆感到憤怒,可他終究是大明朝的王爺,如果不是朱允炆再三逼迫的話,朱棣也不可能走上造反這條路。
朱元璋當初分封諸子為王,原本是想讓這些藩王拱衛皇室,成為皇室的屏障。可朱元璋在留下的祖訓中又規定,諸藩王可以在必要的時候領兵「靖難」,同時他又規定后世的皇帝在必要時也可以「削藩」。正是因為朱元璋留下來的這兩個祖訓,才導致了「建文削藩」和「靖難之役」的發生。
朱允炆登基之后,在威望方面本來就不能服眾,同時他內心又覺得諸位藩王叔叔手握重兵,對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威脅。于是在齊泰、黃子澄等大臣的建議下,朱允炆開始實施削藩,先后將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幾位叔叔廢為庶人。雖然朱允炆成功地削除這幾位藩王,可他真正的目標并不是這幾人,而是雄踞北平的燕王朱棣。
朱允炆削藩時,有不少藩王都跑去找朱棣哭訴,認為朱允炆暴虐殘酷,連自己的親叔叔都迫害。可朱允炆畢竟是皇帝,朱棣也無法過多干預,而且他知道這個侄兒真正忌憚的其實是自己,所以只能任由朱允炆削藩。直到朱允炆忍不住對他下手,開始秘密調離他手下的精兵強將時,朱棣這才開始坐不住了。
對于古代的皇帝們來說,削藩歷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削藩成功,那自然可保皇位無恙。可若是削藩不成功的話,那極有可能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甚至弄不好還要丟掉小命。不要說朱允炆這樣的愣頭青皇帝,就是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當初削藩時不也丟掉了半壁江山。
朱棣手下有一個奇人,名叫姚廣孝,他就是後來著名的黑衣宰相。當朱允炆開始逐漸削除朱棣手中的兵權時,姚廣孝就建議朱棣不能任由朱允炆這樣繼續下去,不然遲早要成為朱允炆的階下囚。朱棣于是就求教該如何應對,姚廣孝就建議他實施祖宗家法,依照太祖皇帝立下的祖訓,發動「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初期,朱棣勢弱,朱允炆勢大,按照正常情況發展下去的話,朱棣是不可能有機會染指皇位的。可隨著朱允炆的一系列迷之操作,再加上李景隆的神助攻,短短四年內朱棣就擊敗朱允炆登上皇位。
朱棣當上皇帝后,對當初自己就藩的北平進行經營擴建,下旨以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平皇宮和城墻,并且最終在永樂十九年遷都北平。從此以后,明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完成了由南向北的轉移。除此之外,朱棣還下旨新建了一座大城用來拱衛北平,這座城就是天津。
據明朝文人李東陽在《重建三官廟碑記》中的記載,朱棣起兵南下渡過沽河后,途經一個叫海津鎮的小鎮,他見此地地勢險要,乃是聯系南北的咽喉要道,于是就給它改了個霸氣的名字叫「天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後來朱棣當上皇帝后,一方面對自己就藩的北平進行經營擴建,另一方面下旨在海津鎮另起一座新城,并將其命名為「天津」,用以拱衛北平。如今天津已經成為了國際大都市,同時還是國家物流樞紐,是聯系南北的紐帶,有「河海要沖」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