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家洋人開設的照相館,5個男子圍著飯桌坐在一起,面前擺著豐盛的飯菜。當時很流行在照相館拍攝這種聚餐的場景,桌子上放置的飯菜都是假的,就是為了專門擺拍所用。
清廷的重稅導致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當時災荒頻發使得莊稼顆粒無收,很多老百姓的房屋也被洪水所沖毀,這些失去家園和生計的老百姓不得不被迫走上了乞討之路。
北京慕貞女中始建于1872年,由兩名來自美國的女傳教士所建,校址位于北京崇文門孝順胡同。該校建校初期只有學生數十名,至清朝滅亡也不超過200人。該校不招收裹腳和已婚女子,圖中也可以看出,這些畢業生都是天足。
這名男子是明十三陵的守陵人,他的煙癮很大,右手抽旱煙,左手還拿著一根點燃的香煙,坐在一塊石頭上,眼神深邃的望著遠方。守陵人的日常生活是十分枯燥的,但是這些守陵人仍然兢兢業業地為皇族守護著皇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境內,是明朝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總稱。清朝入關以后,為了籠絡漢人并證明自己的正統性,不僅沒有破壞明十三陵,反而還派部隊駐守加以保護,有時候還撥付專款修繕。
勇營最早是在雍正、乾隆年間出現,屬于地方非正規部隊。勇營剛開始并無制度可言,戰時募集士兵隨清軍作戰,戰后原地解散,其戰斗力可想而知。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后,曾國藩創建湘軍(也稱「湘勇」)、制訂了勇營制度,勇營逐漸取代八旗和綠營,成為了晚清國防力量的主體。
蟒袍,因袍上繡有蟒紋而得名,是古代官員在節慶、吉慶時穿著的禮服。清末時期清廷外交官員接待洋人時也會穿蟒袍以示尊重。
一名滿族貴婦穿著滿族傳統服飾躺在床上吸食鴉片,這種床是專門用來吸食鴉片的,貴婦的面前擺著煙燈、煙槍等全套工具。
這艘御船名為「木蘭艭」,船身通長五丈七尺,這艘御船平日里停放在西直門倚虹堂船塢,供慈禧太后從水路往來紫禁城和頤和園時乘坐所用。
根據李時珍所著作的《本草綱目》記載,西瓜是在五代傳入中國內地的,清末曾稱先上市的西瓜為「水瓜」,后上市的為「寒瓜」。清末民初,國民喜食炒西瓜子,于是一些商販就在集市上免費讓人吃西瓜,吃完后收集吐出的西瓜子,再清洗炒熟后販賣。
這是一名戴枷示眾的囚犯,雖然行動上要比蹲牢獄的囚犯自由很多,不過有利就有弊,示眾的囚犯風餐露宿,還要戴著幾十斤重的枷鎖被市井眾人圍觀。照片中的男子使用磚頭頂起沉重的枷鎖,用一種非常別扭的姿勢躺在地上休息,也算是一種變相的懲罰。
古代的青樓女子屬于下九流,在下九流里也屬于最被人歧視的一類。青樓女子出門接客是租不到馬車的,因為車夫覺得拉著青樓女子會晦氣一整年。所以,一些有實力的青樓會專門配有馬車,供當紅的青樓女子出門接客所用。
珠市口位于北京前門外,在明清兩代這里是北京外城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明朝時期這里因專用于生豬交易而得名「豬市口」,到了清代其他商業日漸繁榮,為雅化地名便改稱「珠市口」并沿用至今。
清朝剃頭匠的生意特別好,很多人靠這個養家糊口,把全部的剃頭工具挑在擔子上,走街串巷,技術好生意好的剃頭匠也會在街邊有一個固定的露天理發攤。
照片中的北洋將領自左往右依次為:左寶貴、劉盛休和徐邦道。此三人均曾親率部隊參加了中日甲午戰爭,其中左寶貴在平壤牡丹台對日軍作戰中壯烈犧牲。
為提高安全和私密性,一些特殊行業的商人就在船上開起了青樓,雅稱為「花船」,其價格要比一般的青樓高一些,一般來的顧客都是廣州的官員、買辦以及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