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的大順軍圍困京城,崇禎皇帝命太監敲響宮門前的御鐘,急召百官入宮商討對策,可百官卻無一人奉詔前來。面對洶涌而來的大順軍,崇禎皇帝忍不住發出了「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悲號。
在崇禎看來,大明王朝的覆滅責任并不在他,而他也不應該背這個鍋。所以崇禎在臨終前,對唯一跟在身邊的太監王承恩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于此。」言罷,崇禎帶著不甘和憤怒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
崇禎在位時間并不短,他當了十七年皇帝,這個在位時間在古代皇帝中并不算短。要知道,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才當了十三年皇帝,就把清朝從瀕臨破產的康熙末年給拯救了出來,還順帶讓兒子乾隆無憂無慮地當了數十年太平皇帝,成就了「康乾盛世」的輝煌。所以從時間上來說,崇禎還是有機會挽救大明王朝的。
崇禎既有振興明朝的志向和決心,也不缺乏時間,可他最后終究沒能成為中興之主,反而淪為亡國之君。這中間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呢?究其原因,還是與崇禎的性格有著直接關系,他性格中的懦弱和多疑,使得原本就千瘡百孔的大明江山在他眼前一步步崩塌。
崇禎的性格十分復雜,他有堅強的一面,也有懦弱的一面。在繼位初期,他用雷霆手段鎮殺魏忠賢,使得朝廷風氣蔚然一新。彼時的朝中大臣,皆以為迎來了中興之主,雖然崇禎尚且年少,可大臣們無不對崇禎敬服有加。然而時間一久,崇禎性格中懦弱的一面就暴露出來,他不但總喜歡給自己做錯的事找借口,還喜歡把過錯推在大臣身上,讓別人來給自己當替罪羊。
崇禎十五年,明朝在歷時兩年的松錦之戰中戰敗,主帥洪承疇還成為了清軍俘虜。此戰的失敗不但葬送了明朝在關外的最后一支勁旅,關寧錦防線也全線崩潰,崇禎傾盡全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為了給明朝爭取喘息之機,崇禎暗中授意兵部尚書陳新甲暗中與清兵商談議和之事,結果事情泄露遭到了朝中言官的強烈反對,認為此舉違背了「不議和」
的祖制。崇禎看到大臣們強烈反對,只好把罪過推在了兵部尚書陳新甲身上,對大臣們說是陳新甲私自與清兵議和,下旨將陳新甲斬首示眾。陳新甲有才干,有魄力,久經邊事,更是以舉人身份做到了兵部尚書的位置,結果卻成了皇帝的替罪羊,實在令人可惜可嘆。經過此次事件后,大臣們對崇禎愈加失望,除了外有清兵虎視眈眈之外,明朝內部也岌岌可危。
崇禎登基時只有17歲,還是一個懵懂少年,雖然他有志復興明朝,可他畢竟年少,難以保持內心的堅定,被大臣們夸幾句就認為自己是盛世明君了,行事也不免變得剛愎自用,殘酷嗜殺。世人都知道袁崇煥崇禎所殺,可不知道的是除了袁崇煥之外,崇禎還殺過不少大臣。例如兵部侍郎楊鎬、巡撫都御史孫元化、薊遼都御史劉策、內閣首輔薛國觀等人,被殺的下級官員不下百人。
崇禎在位期間殺掉的朝中重臣不下10人,這些大臣被殺并非僅僅是自身存在過錯,而是因為崇禎性格中的多疑。崇禎的性格十分多疑,對大臣們也都常常抱有猜忌的態度,在加上他剛愎自用的行事手段,使得後來大臣們對他都敬而遠之。 大順軍圍困京城,崇禎敲中召集百官時,為何無一人前來?歸根究底,就是源于崇禎長期對大臣們猜忌。
崇禎皇帝在位期間,還算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處理朝政一直兢兢業業,付出了全部的努力。明朝滅亡,也不能全怪崇禎能力不足,因為當時明朝的情況確實十分危急,連年天災,赤地千里,各地接連爆發農民起義。面對這樣的局面,以崇禎的能力完全無法應對如此復雜的情況。那麼,明朝哪位皇帝代替崇禎,才有可能挽救明朝危局?網友答案出奇一致: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除了時勢造英雄和無數謀臣猛將的幫助之外,他本人性格上的特點也注定他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
朱元璋的性格堅韌,勇敢,機智,剛毅,除此之外他同時還具有多疑、殘酷的性格,為了江山穩固他可以做出任何事情。
而且,不同于崇禎的多疑和剛愎自用,朱元璋在多疑的同時,具備分辨事情真偽的能力,不會因為多疑還蒙蔽雙眼,更不至于像崇禎那樣一錯再錯,屢次誤殺朝廷柱石。如果有朱元璋在的話,明朝肯定不至于滅亡。可歷史畢竟沒有如果,崇禎雖然說自己非「亡國之君」,但明朝確實在他手上滅亡。從人物性格上來說,崇禎與清朝的光緒皇帝很相似,他們都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可他們自身的能力和性格卻無法支撐起這一點,最后只能是落得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