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變化無常,很多事情我們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眼見的可能只是事物的其中一面而已。
就像我們所熟知的一些文化名人,自古以來都是以品德高尚,樂于助人等優秀質量出現在世人面前。
但實際上真實的他們并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行事乖張,貪婪無度。為何這些人會從人人稱贊的善解人意之人,變為奸邪小人呢?實在不敢恭維。
大家一定都熟知孔融讓梨的故事,每次家長教育小孩學習謙讓,便會將此故事反復講給小孩聽。
故事里的孔融,年僅4歲便懂得謙讓,將大的梨讓給兄長們,說他年紀小,吃的少,應該吃小的。
如此年幼,便懂得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其驚人的毅力與大度的氣量,都使得后世之人,傳頌這樣的故事,
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
可就是這樣的年幼就知禮的孔融,卻在長大入朝為官后,說出一番話,讓人感到驚訝。
孔融曾說:「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難道有何親近之處嗎?若是要談論其原本的意義,實際上就是情欲之下而生的產物。就像是瓶子里裝的器物一般,一旦離開了瓶子,器物與瓶子之間就再無關系。」
孔融此番漠視親情的言論,引起了軒然大波,眾人議論。古人百善孝為先,他卻將孝道視作無物,令人難以置信。
最終孔融因妄議朝政,言辭過于激進,導致曹操對其懷恨在心,被曹操滅門。
孔融年幼時知進退,懂謙卑,卻在成人后不知收斂,大放厥詞,導致身亡,令人唏噓。
在感念糧食來之不易,珍惜糧食時,人們都會想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
詩人乃唐朝宰相李紳,出生于唐朝世家大族,寫下《憫農》這首詩,是李紳年輕時親眼目睹農民辛苦勞動,卻很難吃飽穿暖,為其因同情而感慨萬分。
就是這樣為農民辛勞而發聲的李紳,卻在飛黃騰達后,變得驕奢起來,變成了一個只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腐敗官吏。李紳作為官員不僅不以身作則,清廉為善,反而濫用官職。
李紳的生活極其奢侈,據說其一餐會耗費數百甚至上千貫錢,而且對于民間疾苦極為漠視,視若無物。
著名唐朝詩人劉禹錫,在參加李紳家中舉辦的宴會時,看見其家中鶯歌燕舞,其中有一歌姬才貌雙全,便寫了《贈李司空妓》一詩,來感慨李紳過著豪奢靡爛的生活,奢侈程度與平民百姓有著天差地別。
后來李紳死后,按照唐朝的律法被連削三官,其子孫也不可以入朝為官。
李紳在前期政治能力出眾,會根據民間疾苦來反映時事,為老百姓做實事,而后期卻因宦海沉浮,沉溺在權力與金錢的深淵之中無法自拔。
在影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可以看到清朝官員紀曉嵐與貪官和珅斗智斗勇的故事。
因此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紀曉嵐便是與和珅站在對立面,和珅是貪婪奢華的形象,而紀曉嵐便是清廉正直。
紀曉嵐還為中國的文學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領導編撰的《四庫全書》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紀曉嵐的生活習性,有些不同于常人,他不愛喝酒也不吃米飯,就喜好豬肉。每次吃飯,桌上就擺上十來盤豬肉和一壺茶水,每當吃豬肉吃膩后,便喝茶水用于解膩。
據說,紀曉嵐一天能吃掉十斤左右的肉,這在當時是平民百姓一家幾口數月的口糧了。
紀曉嵐是個老煙民,煙癮特別嚴重,他自制了一種每次,都能裝上三四兩煙絲的煙斗,還掛上了一個很大的煙袋。
據說紀曉嵐的這一袋煙,可以一直抽幾十里的路都抽不完
。因此被世人叫做「紀大煙袋」。
其實,紀曉嵐最讓人深惡痛絕的是其晚年時期,八十的高壽還在縱情于美色之中,并且乾隆皇帝也是對他十分縱容。
在紀曉嵐表達自己耽于美色時,乾隆皇帝便賜予紀曉嵐幾名貌美如花的年輕宮女,來滿足紀曉嵐的欲望。
這三位文化名人,在早年初期的時候都是生性善良,為人民著想的人,但到了后期經不起官場的誘惑,便因此變成了驕奢糜爛,囂張跋扈之人,萬事萬物皆有兩面性,實在令人唏噓不已。